外资控股之心昭然若揭 合资基金在做何种中国梦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6日 16:23 证券时报 | |||||||||
编者按:在时下的国内基金业,“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理念甚是风行,基金公司一旦与外资沾边就会被同业刮目相看。但是,从这几年中外合资基金的发展来看,一些合资基金从国外引进的投资模型选股最后被证明不适合中国国情,而合资基金的外资一方欲霸控股权之心已昭然若揭。如何引导和利用合资基金以促进国内证券市场的良性发展,值得业内各界认真思索。
□本报记者 程林/文 我们总是希望以市场换取技术,但往往到最后悲哀地发现:市场已经失去,而技术却依然遥不可及。无数次发生在我国其他经济领域的这一幕,是否会在基金业重演? 合资基金波澜再起 在偃旗息鼓一段时间后,合资基金设立风潮再起。 如果不出意外,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第一只产品就将从下周开始在市场发行。工银瑞信作为第一只银行系基金,从一产生便吸引了无数眼球,引发市场诸多猜测;而在股东结构上,工银瑞信由中国工商银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和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共同发起设立,其中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出资比例为25%。这也是我国第15家中外合资基金公司。 “在银监会的文件中,明确要求银行业若要设立基金公司,必须有外资股东参与,”银河证券高级研究员王群航对记者表示,现在,除中国工商银行外,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都会建立自己的基金公司,并且无一例外都会是中外合资基金公司。 除四大行外,其他商业银行也出现了外资身影,交通银行(资讯 行情 论坛)日前就设立中外合资基金公司的方案已上报中国证监会,拟设立的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亿元,由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施罗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中国国际集装箱海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持股65%、30%、5%。 而内资基金也已出现主动转向中外合资基金动向。今年3月,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嘉实基金主动与德意志银行下属的德意志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合资基金管理公司,这使得嘉实基金成为国内资产管理规模最大的合资基金管理公司,根据协议,德意志资产管理公司将先持有嘉实少数股份,并具有增持股份达到目前政策所允许上限(49%)的优先权。 争相提高上限 对于庞大的中国理财市场,外资充满期待。 日前走访中国的美国保德信金融集团主席和CEO亚瑟#zhPoint#赖安先生公开表示,中国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值得期待和参与。中国股票市场毫无疑问地会增长,股票的收益率一定会上去,同时中国有庞大的养老金市场,这些投资都是要求具有长远眼光。 保德信金融集团目前投资了中国的光大保德信基金公司。除了保德信金融集团之外,已有多家外资金融业巨头进入我国基金业市场。 从2004年12月11日起,外资入股基金公司的上限从33%提高到49%。自那以后,包括摩根大通、荷兰国际集团(ING(行情 论坛))、荷兰银行在内多家外资股东纷纷提出通过转让或单独增资等提高持股比例。 目前已有三家合资基金公司的外方股东持股比例达到政策允许的49%上限,分别是上投摩根富林明基金公司、中融基金和景顺长城基金管理公司。一家合资基金人士对记者表示,现在政策规定是49%的上限,将来如果条件允许,外方肯定会选择独资,外方的逻辑很简单,就是争取最大利益;但对于中方股东来说,一旦丧失了在公司中的控股权,则其存在的价值何在? 银河证券曾接受国务院委托,就提高外资在基金公司比例问题进行了全国调研,参与该项目的高级研究员王群航对记者表示,从历史起因看,我国政府在基金业引进外资时对外方寄予的期望值非常高,但最后的运作却出现了分化。 合资基金格局初成 根据调研结果,截至2004年年底,国内已有13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先后成立,占已成立基金公司数量的28.89%;已成立的合资基金管理公司里,有11家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已经发行成立了28只基金产品,公司数量占市场已发行基金产品的公司比例为26.83%,产品数量占市场所有已成立开放式基金产品的比例为26.19%;合资基金管理公司所管理的基金资产合计为615.23亿元,占国内开放式基金总资产的比例为25.25%。 “有几家合资基金已经建立了一定的知名度和优势,这中间例如招商基金就很稳健、景顺长城的业绩也不错,”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王群航认为,与国内中资基金管理公司相比,合资基金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例如在公司治理结构上,外资股东对基金业务的特点认识的更加清晰,有着较长远的商业利益考虑,基金公司的信誉也比较好,并对短期亏损有着充分的心理准备。 另外在运作效率和品牌上,外方的优势也较为明显,例如很多合资基金在基金管理和公司内部流程上的经验就很值得中资基金借鉴和学习;而在品牌形象上,外方股东往往都是国际金融巨头,这会给公司的合作对象以及客户一个良好的信心,这是中资基金无法比拟的。 但合资基金运作的模式依然使人忧虑,客观的说,不少合资基金并未将自己的精干力量投入中国,而区区几千万的前期投入对于外方股东只是九牛一毛,因此,合资基金的未来取向使人难免生疑。 业内人士认为,从这几年中外合资基金的发展来看,有几家合资基金的业绩做的很差,个别基金从国外引进的投资模型选股最后被证明不适合中国国情,招致亏损累累;而采用主动投资方法的个别大型合资基金,最后也是投资失败。 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对记者表示,上海有一家大型合资基金,其人员流动率之高令业内侧目;而个别合资基金不适应中国国情、盲目引进外方提供的基金产品,结果无论在基金发行还是后续运作上都遭遇滑铁卢;另外,与中资基金管理公司相比,合资基金在办公场地的选择,员工薪酬水平上标准过高,使得公司承受了过高的成本压力,对业绩造成影响。 中国需要自己的基金公司 “外资现在进入中国基金市场的手段往往是建立‘桥头堡’,开始不会投入过多,也不会在意短期的亏损或者收益。一个1个亿注册资本的合资基金即使亏掉半数,也只相当于几百万美金,在外方看来,这只是一个基金经理的年薪而已。”一位内资基金公司老总对记者表示,而对于压力重重的中方股东来说,这种损失却可能波及到其核心的利益甚至政绩。因此,对经营亏损的不同承受能力使得在所有的核心资源都被外方掌控之后,中方股东最后只能是出局。 现在的客观现象是,除几大行设立的基金公司中方处于比较强势的地位外,另外的合资基金中从管理到运营、以及核心的投资,一般都是外方掌控,而许多中方股东尽管名义上为第一,但实际却是在“陪太子读书”。在外资日益强大、甚至操控公司的同时,中方的利益又在何处?如果中方股东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出局,那么我们成立合资基金的意义又在何处? 王群航表示,在和中方谈判的时候,外方总是要求最大的控制权,否则将不将最核心的投资模式和理念、产品设计技术带来中国,因此在合资基金中,总经理和投资总监往往都来自外方。一般情况,中方都做出最大的妥协,但现在的市场表现却是,合资基金并没有体现出它的优势,“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其一、如果外方未将核心技术带来合资基金,则这种基金公司不值得投资;其二、如果外方已经带来核心技术,这说明这种技术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先进,起码它不一定适合我国国情。” 我国证券市场近期的低迷使得基金发行经历历史最低迷的时期,基金公司面临生存困境,而多家基金公司向外资的主动投靠使国内基金公司感到震撼,一个前车之鉴发生在中国台湾省:1983年以后,台湾基金业曾对外开放,但此后,基金市场渐渐为外资公司所垄断。 “管理层必须重视并考虑基金业如何开放的问题,这涉及到我国金融市场的安全,甚至将来的宏观政策,” 王群航认为,“首先,有关政策不要强加于人,不要对外资做过多的倾斜,‘银行设立基金必须要有外资参与’的规定并不合理;其次,应该鼓励公平竞争,让内、外资公司在同一个标准下竞争,‘企业年金管理指定三家合资基金参与’的规定对内资基金来说显然不公平。” 一位基金公司老总感叹,“可能有一天,我们将看不到本土的基金,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中国需要有自己的基金公司,中国基金业需要有自己的民族品牌,不能只片面追求将来把基金公司股权卖个好价钱,这是对中国证券业的不负责任。” | |||||||||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