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评论 > 新基金业 > 正文
 

基金诱术:业绩亮点浓墨重彩 收益滑坡忽略不计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5日 21:53 《理财周刊》

  典型个案:某开放式基金

  噱头:该基金的宣传资料称,公司旗下的另一偏股型基金,经过7个多月的运作,累计净值增长率高达29.74%,取得显著高于基准的超额收益。

  实质:以往高业绩并不能代表将来业绩就好,两者关联度并不大。

  过往业绩具迷惑性

  基金公司在销售自己的新产品时,过往的业绩是最好的“推销员”。张阿姨就是在这位“推销员”的诱导之下,成为了某基金的投资者。去年上半年,张阿姨在某证券公司营业部偶然听闻“开放式基金”这一新名词。听说许多基金2003年一年的收益均超过10%,张阿姨顿感前途光明,决心试水。

  当时卖的最好的基金是某平衡型基金,张阿姨听说该基金公司表现优秀,因而特意到银行柜台领来宣传资料仔细斟酌。资料上用蓝色的大字号写着“稳健业绩,持续复制”,下面则是黑色稍小的字号,“公司旗下的偏股型基金,经过7个多月的运作,截至2004年3月31日,累计净值1.2917元,累计分红0.045元,累计净值增长率高达29.74%,取得显著高于基准的超额收益。”7个月收益率29.74%——这段话最终留给张阿姨的映像就是这么几个字,对于普通百姓的煽动性可见一斑。

  和其他人一样,在另一只基金业绩的感召之下,张阿姨毅然买了这家基金公司旗下新发行的平衡型基金。不过事实显然不像张阿姨想象的那样,在随后持续低迷的股市中,这只基金封闭期满刚开放,净值就跌破了1元,而且一年多以来一直没上过1元。从最初心急火燎的等着搭上“财富之车”到现在迫不及待的期待解套,张阿姨说自己有种上当的感觉。

  事实也证明,过于辉煌的历史纪录也未能保持神话,7个月达到了29.74%的收益率之后,这只股票型基金随大盘而下跌。在该基金成立1年零8个月后,其累计收益率约为20%。

  营销策略摆迷魂阵

  基金行业可以说是目前整个证券市场中声誉最好,管理最为规范的行业。不过投资者应该知道的是,基金公司处于一个残酷的行业之中,公司的收入来自于基金的管理费,而管理费的多少取决于基金公司管理资金规模的多少,而资金规模的多少通常有赖于公司营销的能力,而营销能力最核心的体现就是基金过往的业绩。基金公司深谙此理,因而不遗余力地宣传自己以往的业绩。

  并非每个公司都有骄人业绩,因而宣传策略往往是“拔高闪光点,缺陷忽略不计”。如果某基金曾经有三个月收益猛增,超过7%,而其他时间表现乏善可陈,宣传的时候就只说那3个月。这样一来,投资者很容易被误导。

  不得不承认中国基金行业目前处于比较特殊的阶段,最大的问题就是——历史短。短期的基金业绩能说明什么问题?什么都不能说明。在美国长达半个世纪的基金历史上,有不少相关的调查表明,在任何一年中投资排名在前10%的基金,一年之后,这些基金中的4/5的排名都落在了10%之外。因而在美国基金公司向顾客推销的时候,往往需要告知过去10年的业绩,而且是公司旗下所有的基金的业绩,这样才不会造成误导。

  而反观国内,开放式基金顶多2年多的历史纪录,大部分基金的历史集中在1年左右,这对于投资者参考过往业绩,选择合适的基金带来了难题。当然,另一方面也为基金公司“合规的”营销手段制造了机会。中肯的说,这确实是客观条件所限。但投资者一定要了解其中的奥妙,以免受误导。

  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过去绝非未来。美国曾经有个非常著名的案例。当时由Va◎ Kampe◎ 投资基金公司经营的共同基金,在1996年的宣传中声称其收益率为62%。而且根据著名的基金评级公司Lipper的报告,该基金的业绩确实在业内名列前茅,比第二名的基金的收益率高出了20%。这确实是事实。但投资者不知道的是,那一年这个基金的高收益率是相对于20万到38万美元很小额的资产规模来说的。投资者也不知道该基金一多半的利润来自于31只新上市的热门股票。实际上,该基金只需要买入每个新上市股票的100到400股,就可以得到很大的效益。显然,62%的利润率不切实际的拔高了投资者的期望,但同时这也是一个不能长久维持的业绩。当这只基金开始向公众销售时,在6个星期之内,大约有1.5万人投资了1亿美元。结果自然是令投资者失望的。这家公司最后受到了证监会的处罚。

  举这个例子的目的在于,投资者不仅需要了解过去业绩不代表未来业绩,除此以外还应该设法了解基金是靠什么获取的高收益率,是因为这个基金的规模比较小,还是因为投资团队的管理水平比较高?是因为中藏持有某个大涨的股票,还是靠分散投资合理选股?基金公司通常会掩盖这些本质问题,但事实上这些问题非常重要。

  “火眼金睛”小贴士:

  ◎ 过去不能代表未来,无论是对于一个人还是一项投资产品,这句话都适用。

  ◎ 在参考基金过去的业绩时,至少要想到一点,它在过去取得良好业绩的基础条件今后是否依然存在。

  ◎ 基金是中长期投资品种,不应以“短期成败论英雄”,更应该看看谁能“大浪淘沙,方显英雄本色”。

  您遭遇过类似的基金营销障眼大法么?请点此发表评论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基金新闻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