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评论 > 新基金业 > 正文
 

跟踪误差拉大 指数基金变味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1日 11:03 证券时报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一些指数基金表现相当优异,其跟踪标指数的误差加大,甚至已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指数基金了。

  业内人士提醒,投资者低位投资指数基金时,要认真阅读基金契约,分清不同指数基金的投资范围。

  根据天相证券分析系统的统计,银华88今年以来的业绩表现突出,是8只指数基金中损失最小的。8只基金的加权平均净值损失为8.06%,最高的高达11.18%,而银华88的净值损失只有1.2%。不难想象,在指数损失惨重的情况下,一只指数基金的损失如此之小,代价只能是跟踪误差的加大。天相统计显示,银华88今年上半年的跟踪误差为14.73%,该基金成立以来的年跟踪误差则为15.39%。

  事实上,指数基金跟踪误差较大的情况并非个别现象。一位从事基金研究评价的业内人士表示,去年下半年也出现指数基金远远超越指数的情况。目前指数基金与跟踪指数出现误差,一般情况下都是超越了指数,这对投资者来说当然不无好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给投资者带来了投资上的困惑。

  确实,目前国内所谓的指数基金与严格意义上的完全复制的指数基金还有相当差距。以银华88为例,这只基金被晨星归类到配置型基金中,而不是股票型基金。其理由是,该基金运作未满一年,按晨星的基金分类方法,对运作未满一年的基金分类是根据契约规定来划分的。该基金契约未对股票投资的下限设有不低于60%的要求,因而暂且将其归类为配置型基金。

  观察国内指数基金的基金契约,投资者会发现,各基金在投资方面的规定千差万别。市场上普遍认为,指数基金有完全复制的指数基金,也有增强型的指数基金,但从契约上看,分类的复杂远不止这些。有的基金如上证50ETF明确表示“主要采取完全复制法”;有的基金会在契约中规定投资于指数的比例,如天同180规定“投资于上证180指数成份股的比重不低于基金资产净值的70%,并尽量用基金净值的80%资金进行标准指数化投资”;还有对跟踪误差进行严格限制的,如博时裕富表示“追求基金单位资产净值增长率与标的指数增长率间的正相关度在95%以上,并保证两者间的年跟踪误差在4%以下”。

  然而,并不是所有基金都像上述基金那样进行了严格限制。有基金在规定跟踪误差时的表述是“力求将指数化投资组合的日跟踪误差控制在0.25%以内,年跟踪误差控制在4%以内”,既然只是“力求”,也就不是一种保证,并不具备强制性。有的基金则规定“股票指数化投资部分不得低于基金资产的50%”,跟踪误差方面则是“股票投资部分相对于深证100指数的日跟踪误差不超过0.5%”。也就是说,该基金的指数化投资最低可能只有50%,整个基金的净值与所跟踪指数之间的拟合度则可想而知。

  有专业人士表示,除了上述较模糊的表述外,很多指数基金在指数投资部分也没有详细说明,如是完全复制还是仅以成份股为投资标的?一只基金就在契约中表示,“对标的指数成份股的投资不少于62只”。

  从目前情况看,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对指数基金产生了兴趣,特别是指数深幅下挫之后,投资者希望通过投资指数基金来获取大市反弹甚至是反转的收益。这类投资者所看中的是指数基金满仓操作和复制指数的功能。但在目前指数基金契约千差万别的情况下,专业人士提醒投资者,应认真阅读基金契约,谨慎选择投资对象。

  尴尬的指数基金

  早在去年,市场就对国内指数基金有所怀疑:在2003年的上涨行情中,指数基金并没有跑赢其他股票基金,而在下跌市道中,指数基金的损失为什么会超过积极投资的股票基金?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在思考:国内目前的市场状况下是否适宜指数基金生存?

  记者曾与一位在美国从事基金研究多年的专业人士讨论过这一问题。该人士非常明确地告诉记者,指数投资的局限性是太受市场走向的影响,它只能在牛市中才能有所作为。目前,大家看到指数投资成功的所有案例都来自美国市场,此外的许多市场,无论是发达市场还是新兴市场,指数投资都没能成气候。以日本为例,1989年12月31日,日经指数收盘39999点,而现在才12000多点。如果过去14年在日本进行指数投资的话,会输得很惨烈。

  也就是说,指数投资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市场走势,简单地说,就是指数一定要走“牛”。那么中国是否具备牛市环境呢?这个问题,可能市场各方心中自有主张。

  或许在很多人心中,中国股市走“牛”还需要一个不短的时间。那么,现在的指数基金难免就会碰上颇为尴尬的局面:市场走坏,指数基金就得赔钱,投资者就会赎回;为减少指数下跌带来的损失,管理人或多或少地给自己留有余地,在必要的时候减仓,或投资成份股以外的股票。这样,又失去指数投资的本意。或许,这也正是中国“增强型”指数基金多,完全复制指数基金少的原因吧。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基金新闻 全部指数基金新闻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