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评论 > 商业银行准入基金业 > 正文
 

银行号基金牵动金融市场神经 启航之前过三关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7日 08:53 证券时报

  □孙森林

  7月5日,国内首家“银行号”基金公司--工银瑞信基金公司正式挂牌。据悉,其他两家试点银行的基金公司也即将开业,首批“银行号”基金将分别于7月、8月、9月进入市场。对“干渴”的证券市场来说,这无疑是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

  今年4月份,人民银行、银监会和证监会共同确定工行、建行和交行为首批直接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试点银行。当时的设想是,三家试点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各项审批工作力争在9月底前完成。现在来看,实际行动比设想的要快得多。除了速度之外,另外一个让投资者惊喜的消息是,第一只“银行号”基金将是偏股型基金,而不是此前人们预测的货币型基金。这不能不让各方对“银行号”基金的期望值再度提高。

  从“银行号”基金提前“出世”到偏股型基金,再联想到目前的股权分置改革形势,不难理解管理层的良苦用心。“银行号”基金驶入证券市场,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其一,它可以提高投资者心理预期,稳定市场;其二,它可以为证券市场带来庞大的资金,为股权分置改革保驾护航。

  可是,“银行号”基金身躯庞大,它的“入水”,不仅会在股票市场掀起巨浪,还会改变银行的运营格局,牵动整个金融市场的神经,若仅仅为了短期利益而让“银行号”基金匆忙“入水”,很有可能带来长久的麻烦,类似的教训已经有很多了,所以必须考虑周详,安排妥当。以目前情况来看,在“银行号”基金正式“启航”前,至少要先解决好三个问题。

  第一,对现有基金的冲击问题。“银行号”基金的客户资源、销售渠道、信用度、资金结算系统,都是现有基金无法比拟的。由于目前的基金主要是由银行代销的,所以当“银行号”基金进入发售期后,现有基金的销售渠道必然受到影响,客户资源也难以保证。所以要赶在“银行号”基金发行之前,通过制度安排解决这一问题,使“银行号”基金与传统基金共同生存,而不是“你死我活”。

  第二,银行与基金的隔离问题。虽然《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规定了严格的防火墙措施,但是这些措施仍不能完全避免利益输送与风险传递。因为“银行号”基金在销售过程中必然要借用银行的营业网点、信用与客户资源,二者在经营、人员、投资、信息共享以及大额赎回时的融资便利等方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可能完全隔离。另外,银行可能是上市公司的贷款人,而基金是上市公司的投资者,二者之间是否会传递信息,也比较难控制。银行同时还是传统型基金的托管人和销售渠道,如何在“银行号”基金和传统基金之间保持公平也是个难题。

  第三,风险控制问题。“银行号”基金不仅使混业经营又往前走了一步,也把一部分储蓄资金拉到了证券市场上,使证券市场与金融稳定的关系更加密切。如果“银行号”基金操作不慎或遭遇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那么这种风险就会向银行和整个金融系统传递,而这种风险破坏性很大。必须提前通过制度安排来控制风险。

  “磨刀不误砍柴工”。要让“银行号”基金真正发挥作用,关键时刻尽快入市固然重要,更要紧的是制定一套好的规则,使其顺利航行。

  相关专题:商业银行准入基金业

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调查
 ·您认为此举将对市场将有何影响?
   有形之手托市,大利好
   短期刺激,趋势不变
   利好过后是利空,涨得急跌得狠
 ·您认为后市行情将如何发展?
   5·19牛郎又来
   6·24套牢梦魇
   不确定
[发表评论]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基金新闻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