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业陷入集体性迷茫 基金销售模式面临转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3日 14:25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李映宏 前所未有的隐忧 在2003年第四季度以及2004年上半年期间,以股票型为主的开放式基金的发行,曾创下了“井喷”记录,市场也曾经惊呼:开放式基金发展的黄金时期已来临!
当时,曾经有资深市场人士“谨慎”地估计,三年内,中国开放式基金的规模将突破万亿大关!而现在,一切已经恍如隔世,一只著名基金公司发行的股票型基金,一个月首发期的发行量也不过1个来亿的规模。 事实上,去年上半年发行“井喷”的基础是2003年中国基金行业平均收益率高达18%,个别基金当年年收益率甚至接近50%!今年以来,上证指数(资讯 行情 论坛)屡创六年新低,5月跌幅更高达到8.48%;基金全行业5月份业绩的跌幅甚至超过了指数的下跌幅度,其中指数型基金的表现则更加令投资者痛心,该类基金全市场平均净值损失接近20%。 整个基金市场,从基金投资部门到基金销售部门,无不翘首以待股市的反弹,甚至是一个大牛市的到来。因为,根据基金投资业绩与基金销售业绩的正相关关系,股市的反弹,将带来基金投资业绩的回升,同时带来基金销售业绩的相应回升。 但是,上述推论很可能仅是基金公司一相情愿的假设;相反,开放式基金很可能将因股市的大幅反弹,而遭遇到严重打击。 一旦开放式基金的基金净值因股市的大幅反弹而上升到面值以上,并陆续扭转基金持有人的亏损,很多投资者的选择很可能是赎回基金份额;开放式基金将因股市的大幅反弹,而出现难以抵挡的“赎回潮”;而部分小型基金公司、没有封闭式基金或者封闭式基金规模较小的基金公司,将很可能因此而纷纷倒闭。 开放式基金将不会因股市的大幅反弹重新迎来大发展的春天,反而将可能遭遇空前的寒流。这不仅仅与基金行业的投资业绩有关,与基金现有的销售模式,和这种销售模式暗含的前提假设,以及因此造成的基金信用度的透支,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旧的基金销售模式不得到根本的改变,开放式基金这种在欧美发达国家被证实为最具发展潜力的金融品种,其在中国市场上的发展前景,并不令人乐观。 集体“迷茫”已出现 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现有的基金销售模式是居于这样的假设:中国的证券市场将处于持续上升阶段,作为专业化的资产管理机构,基金将为投资者带来持续、稳定的回报。这在各基金公司进行开放式基金发行时,均可看到。 经历过去年开放式基金发行“井喷”的业内人士和投资者应该都不会忘记,当时几乎所有公司在基金发行时均做了这样宣传:“2003年,所有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为18%”、“本基金未来的年收益率将达到16%以上”、“本基金的预期收益为9.18%”、“本基金将充分分享中国经济高成长的成果”等等。 事实上,现有基金的销售模式,是“牛市”假设条件下的模式选择;一旦遭遇熊市,所有的弊端就显现了。 现有的基金销售模式给基金的研究和投资自然也将带来短期化的影响。为了配合“在任何时点买入基金都是正确的、在任何时点抛售基金都是错误”的营销模式,基金的研究和投资人员都变成了“死多头”,投资者其实已经发现,基金行业在任何时候都是看好后市的;而当市场前期屡屡创下历史新低时,整个行业便陷入了集体性的“迷茫”。 模式急需重塑 基金销售模式重塑的第一步,是在投资者心中重新树立正确的业绩衡量基准观念,即基金业绩的比较基准不是绝对收益率的高低,而是其跟踪的业绩基准,而基金行业,也不应一味地以绝对收益率的高低,作为吸引投资者的法宝。 以货币市场基金和商业银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为例,基金行业推出的货币市场基金,在风险性、收益性和流动性的配比上,完全可以和商业银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媲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完全可以成为银行存款的替代品。 但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的热销和货币市场基金销售的困难,不正是以往基金销售模式给基金行业带来的信誉损伤的恶果吗?而且,基金行业的恶性竞争,也从一开始就在现金管理、流动性管理的货币市场基金领域,错误地引入了绝对收益率的竞争,部分基金公司还因此利用了违法违规的投资手段。 基金行业大量的历史做法已经说明,现有的销售模式走到了该重塑的关头。 | |||||||||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