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基金学习人民币理财产品可少走弯路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3日 14:01 证券时报 | |||||||||
2004年货币市场基金大获成功,可谓名利双收,在其示范效应下,商业银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在2005年大规模出现。虽然两个产品的管理人有别,但投资领域、产品对象却基本一致,所以货币市场基金的经验教训值得人民币理财产品好好学一学。 首先,学学基金在信息披露的经验。证券投资基金作为公募理财产品,遵守着严格的公开信息披露要求,投资者、媒体、监管层可以通过公开信息对基金的合规性进行监督;
其次,学学基金的独立托管和独立运作制度。基金独立托管和独立运作是保证基金资金安全的另一个有效措施,这也是目前银行理财产品所缺乏的。银行人民币理财资金主要投资于央行票据和金融债,这些也是银行的自营投资业务,因此理财产品的账户独立性尤为重要,如果不对此进行严格监控,难保银行不将理财业务与自营业务混合操作,最终损害投资人的利益。 除了学习经验,人民币理财产品还要吸取一下基金的教训。在宣传方面,基金在过去几年的发展中也曾经出现过基金公司一味向投资者宣传高预期收益率的现象,对投资者产生很大误导。刚刚开始不久的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暂时还没暴露出违规操作的问题,但从其产品销售上看,已为违规埋下了伏笔:一些银行明确向客户承诺“保本保收益”,在银监会明确提出了“产品收益率不能盲目攀比”、“明确风险提示”等要求后,商业银行则改“保本保收益”为“预期收益率”,暗示投资者预期收益率就是实际可获得的收益。 货币市场基金在运作过程中的教训也值得人民币理财产品注意。货币市场基金于2004年年初面世后,发展迅速,各家基金公司争相发行。在飞速发展的背后,是潜在风险的增大。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目标应该是低风险、高流动性、稳定的当期收益,三个目标的重要性依次递减。然而,在各家基金公司争夺资金的情况下,流通性强、低风险、收益稳定三个目标顺序被打乱,高收益率成为追逐的首要目标,流动性和风险性退居次位。尽管监管者对货币市场基金进行了一系列防范风险的规定,如剩余期限不超过180天、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正回购的资金余额不得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40%等等,但基金管理人为博取高收益,利用法规中的漏洞,拉长剩余期限、放大杠杆操作的比例,代价则是牺牲货币市场基金的流动性。 对于大多数老百姓而言,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无异于存款,也确信“预期收益率”就是实际收益率。事实上,人民币理财产品类似于封闭式债券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于国债、央行票据和金融债券等,其风险与货币市场基金并无大异,只是发行人有所不同而已;更有甚者,有银行为了争夺客户甚至推出可以随时解约的理财产品,类似于开放式基金。也就是说,银行理财产品将面临货币市场基金一样的问题:投资领域相同、产品特点同质化明显、投资者偏好相同。银行理财产品将和货币市场基金一样可能为了争夺市场冒险博取高收益。 令人担忧的是,监管层对人民币理财产品似乎抱着一种“先推出后规范”的态度,在法律法规尚未建立的情况下,众多产品已纷纷出笼。其实,目前证券投资基金的一些监管制度完全可以借鉴,使人民币理财产品站在更高的起点上,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