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评论 > 基金2004第四季度报告 > 正文
 

季报难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4日 10:41 证券时报

  □窦彬

  进入1月中下旬,基金持有人最为关心的莫过于尽快看到基金去年第四季度报告了,以了解基金经理们在前期股市连创新低中的操作情况及对未来股市的看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截至1月21日,仅有5家基金公司的14份季报与投资者见面了,只占到了应披露数量的十分之一。根据信息披露的有关规定,基金应当在每季度结束后15个工作日内披露投资组合
,因此,在最后两个披露日期,上百份基金投资组合最后集中“轰炸”投资者。数量之多,集中度之高,均创出历史新高。至于持有人能否从众多投资组合中读出个一二三,可就是个未知数了。

  基金自1998年以来每年都要披露四次投资组合,在经过数十次练习之后,如此简单的重复劳动对于博士、硕士“扎堆”的基金公司来说应该是轻而易举的,还会存在什么问题呢?即使是考虑到规则的变化,随着《基金法》及其配套规则从去年7月1日开始实施,基金投资组合将出现一些变化,包括格式变化、在上季度增加或剔除的数量较大股票要单独列示等,但是这在去年已经开始正式实施了,在实践中也练习了一两次。因此,这个理由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当然,一种解释是,基金公司的季报“难产”是为了做到精雕细琢。倘若如此,基金公司如此慎重地对待投资组合的披露,表明基金经理们对持有人负责任的态度,难产也就“可以理解”了。然而,令市场不得不更加关注的是,倘若因此导致的集中披露的弊端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设想一下,上百份投资组合在两三个日期内公布,仅占用的报纸版面就达到了数十张。即使是对于研究人员来说,上万个数据的分析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也是一份相当艰辛的工作。至于一般投资者,仅阅读一项就会极其困难。而且,随着基金发行保持在每月五六只的状况下,基金数量将很快达到数百只。到那时,集中披露的压力就更加难以想象了。

  另外一种解释是,上述结果正是一些基金公司所期望的。据悉,部分基金公司不想在季报披露上太惹人瞩目,包括仓位变化、重仓股持有情况等引起市场的过多注意。这样,博弈的结果就是,大家“憋”到最后一起披露,投资者自然眼花缭乱,难以分辨清楚,部分公司就混过关了。

  集中披露的现象在去年以来就曾经多次出现,也已经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但是,直至如今,这一问题还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如果因为季报“难产”导致投资者无法获取有效信息,那么,这种法定披露还有多大意义呢?基金公司如此进行披露的目的到底是为了完成任务还是真的想给投资者一个汇报呢?对于一家公众公司来说,这显然不应该成为问题。令人遗憾的是,困扰市场已久的这么个小问题居然到如今还得不到解决,这不禁使投资者对有关方面的应变能力产生怀疑。

  从上市公司2001年报披露开始,交易所提出了均衡披露的要求,包括预约披露、每天披露的数量设上限等。从执行效果来看,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的。显然,这种做法完全值得基金借鉴,基金业也完全可以执行得更好,关键就在于大家是否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形成了共识。最重要的是,我们希望以后再也不要出现令人恐惧的高度集中披露的现象。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基金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