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富基金:投资团队具君安特色 尝试本土化突围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8日 08:46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汪涛 上海报道 新公司 老团队 在基金业大张旗鼓之时,2005年初,华富基金在上海悄然拉开了帷幕。
作为一家中资基金公司,2004年3月,华富基金获得证监会开业批文,注册资本1.2亿元。虽然总部设在中国上海,但不可否认的是华富基金的安徽背景。 资料显示,华富由华安证券(占49%的股份)、安徽省创新投资(占27%的股份)和中国华源集团(占24%的股份)共同发起设立。 据悉,华安证券作为华富基金的主发起人,是安徽省内券商,注册资本17.05亿元人民币,主要股东由海螺集团、皖能股份、黄山旅游(资讯 行情 论坛)、安徽国资产公司等企业组成。 有趣的是,虽然华富基金是华安证券血统,但华富基金投资研究团队真正的核心却是国内曾经风光无限的“君安证券”。 被业内称为国内首只证券投资基金的“君安受益”,在5年期满赎回时,取得累计净值增长80%的骄人业绩,高居当时中国各基金收益之榜首。 华富基金的投资总监冯宇辉就是“君安受益”的基金经理之一,而研究总监马晓军则是“君安受益”投资组成员。 在这样的背景下,华富基金几乎没有一个“海归”,更不用说老外。或许正式拥有老君安这样一个团队,让华富有走本土化路线的底气。 “华富基金不是没有尝试过海外人才,比较下来,现有的本土化人才更为适合,也已经非常优秀。”华富基金人士表示。 华富分管投研的副总、投资总监及基金经理都有君安背景。 其中,投资总监冯宇辉曾任君安证券资产管理部基金经理,华安证券资产管理部总经理。首任基金经理黄卓立也曾在君安证券资产管理部工作,而研究总监马晓军曾担任君安资产管理部基金经理,以及后来的国泰君安资产管理二部基金经理。 对于君安特色,黄卓立并没有否认。 “从君安证券带来了波特模型,首个产品就将充分利用迈克尔.波特的产业竞争模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黄表示。 据悉,拥有100多个指标的波特模型,华富目前的团队已经潜心研究、磨合了4年之久。 2003年在全国综合类券商排名中,华安证券净利润排第8位,净资本排名第14位,在黄看来,华安证券连续13年赢利,这支队伍在华安证券也取得了不错的业绩,这是他们坚持本土化路线的另一个信心来源。 本土化的煎熬 在基金业洋风四起之时,华富何以制胜呢?在合资基金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时候,本土化的华富能不能生存下来呢? 至少目前,他们在走一条自己设计的道路。 黄卓立表示:“走股票投资的路线,发挥投资团队的优势和长处,暂时不会考虑保守型的基金产品,当然将来为完善公司产品线,不排除保守型产品考虑。”华富的目标客户是愿意承担中等风险程度,获取中高收益的投资者。 在谈到生存环境时,华富基金从上到下都用恶劣来形容。 不可否认的是,内资基金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华富基金的总经理周志德认为,合资基金拥有国外基金业累积的管理经验,而且外方股东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 正是意识到这一点,华富基金对本土化经营的认识是,国际化是最终的趋势,必须吸收海外的先进经验,比如,与美国著名的研究机构“NED DAVID RESEARCH”合作,进一步优化迈克尔.波特模型等等;比如与海外金融机构签定培训计划。 周志德表示,合资基金的到来使得本土基金公司可以零距离借鉴到外方在公司治理、投资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使内资基金尽快成长起来。 但对于是否将寻找境外金融机构,最终设立合资基金公司,华富基金高层不愿正面回答。 只是,华富基金一位高层认为,在感受到外方压力的同时,本土基金公司具有自己的优势,这个优势就是更了解中国,熟悉市场特征。 据悉,作为华富旗下的首只基金产品,华富竞争力优选基金已于1月4日发行,主代销银行为建设银行。 华富基金能否凭借本土化特色,和熟悉国内市场的投资团队,站稳市场,还需要接受市场检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