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持可转债占其总市值1/3 将引发流动性陷阱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7日 07:28 证券时报 | |||||||||
各路机构扎堆可转债市场,可能引发流动性陷阱 □本报记者 金烨 2004年可转债获得了机构资金的广泛青睐,与江河日下的股市相比,可转债市场实在说的上有些风光。从公开数据看,基金、券商、QFII、社保等机构资金占可转债总市值中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可转债的市场规模还很小,且产品特性决定其具有债券、股票的双重特点;机构大举扎堆,一旦出现问题,其流动性很可能突然消失,特别是面临赎回压力的开放式基金,流动性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事实上,基金如此热衷投资可转债的背后隐藏着相当的风险。 机构资金看好可转债当然很有理由。根据上海证券统计的有关数据,近年来可转债在股市熊市期表现出较强的抗跌性———尤其是2004年年初以来,在上证指数(资讯 行情 论坛)大幅下跌20.3%的情况下,可转债总体仍有3.38%的涨幅;并且,在2004年初股市转暖时,可转债市场的整体涨幅也高于股票市场。 不过,有市场人士指出,2004年转债市场的强劲走势和上扬行情,可以说是转债价值回归。由于对品种的陌生和投资方式的复杂性,过去关注可转债的资金较少,2004年开始这种状况得以改善,不仅基金、QFII和券商大幅增仓转债,众多普通投资者和企业闲散资金也纷纷抢占转债市场,资金介入迹象明显,转债的市场价格已进入平衡偏热的区间。高价转债和低价转债的风险也值得重视,比如在130元以上的高价转债,就必须对可能发生的上市公司强制赎回风险有所防范,而低价转债在加息后走势较差,股价下跌更引起此类转债价格进一步下跌。 对于基金,特别是开放式基金来说,基金资产所具有的流动性以及收益率的波动性是衡量其业绩的重要指标。由于机构在价值判断方面的趋同性以及可转债市场本身的规模限制,包括基金在内的机构资金对可转债持仓的集中度非常高,有可能出现类似近年来股票市场出现的机构资金助涨助跌的“羊群效应”;同时可转债目前处于供不应求以状况,机构惜售心态较重,其在二级市场的交易量也比较小,一旦市场出现大的系统性风险,一些基金资产的流动性可能出现问题。 从总体上看,由于可转债市场规模有限,投资可转债的资金占基金资产比例不算太高。值得关注的是,2004年上遭遇大规模赎回的债券型基金投资可转债十分积极,根据去年三季度季报,14只债券基金中有一半以上可转债持仓超过基金资产的40%,其中有4只基金超过50%,而同期兴业可转债基金的持仓也不过44%。市场人士认为,可转债虽然属于债券基金的投资范围,但因其产品具债性和股性的双重特点,总体上可转债市场的风险和收益都高于债券市场;而债券基金作为低风险低收益型的开放式基金,目前正面临着巨大的赎回压力,因此,在可转债的投资方面更要慎重,防止因追求高收益的短期行为而承担不应承担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