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月募集总额陷入地量 基金发行难说明了什么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18日 08:40 证券时报 | |||||||||
□宏源证券 黄艳斌 如今,新基金发行已是困难重重。一位基金销售人员这样说:“现在的行情,想让老百姓把钱从银行里搬到基金公司中来,简直比登天还难,可不发基金又不甘心,因为基金公司要发展……”
基金发展靠新发基金推动? 由于封闭式基金已经暂时停止发行,从近几年中国基金行业的大发展,是以开放式基金的迅速膨胀为标志的。从2001年9月21日至今,开放式基金的数量就已经发展到了100只,总规模已经达到了2370.16亿份,所管理的基金资产达到了3285.85亿元。不过,透过这一片“数字化”的繁荣背后,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基金业的发展主要是靠新发基金的推动。统计显示:截止2004年第三季度末期,在有公开信息的90只开放式基金中,有73只基金的规模较成立时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仅17只基金的规模较成立的时候有不同幅度的增长,这90只基金在统计期末的合计增减规模是净减少了560.98亿份。这个数据表明,开放式基金市场规模的发展完全是靠新发行基金来推动的,而非靠业绩和持续营销来发展。这种现象颇令人忧虑。 基金费率打折此起彼伏 如同百货公司的打折销售,基金公司为了多发新基金,在费用打折上也动足了脑筋。比如,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日前公告称,近一段时间内调整旗下基金的申购费率、赎回费和转换费率,其中一档优惠幅度高达50%。还有公司在发行基金时承诺不达管理目标,不收取管理费用。 如果把这些放到一个市场环境变化的大背景下去看,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近3个月基金单月首发平均份额徘徊在20亿左右,6月份以来,基金单月募集总额以及基金单月首发平均份额双双陷入地量。在基金发行越来越难的今天,费率优惠可能会成为基金业共同的选择。 基金究竟需要一个怎样的运行机制 审视中国基金业的发展模式、营销服务模式、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弊端。由于这些问题普遍性地存在于各个基金公司之中,它已经成为了整个基金行业的垢病,制约着基金业今后的发展,表现在: (1) 巨大的费用投入。这种由巨大投入所支持的发展模式,超过了国内任何一个行业。资料显示,基金在市场开发、营销的成本确实较高———如果开放式基金由基金管理人自己做注册登记,就面临一大笔的设备投入。据了解有的公司在设备硬件上的投入约2000多万元,在发行前后的推广费投入就得达到1000万元,还有基金公司员工的开资,在这方面开销的成本更大,基金公司上到经理下到员工,年薪百万到几十万不等,这是业内公开的秘密。 (2) 以发行促发展。开放式基金自成立以来,仿佛走进了一个怪圈:发行-赎回-再发行-再赎回。由于基金公司的利润来源,基本在于基金公司的规模,只要基金公司规模做得足够大,基金就可以旱涝保收地做享管理费,以致于基金整个行业都陷入了以发行促发展的怪圈,做大基金规模,似乎成了基金业的共识。 (3) 喜亏损不喜赎回。目前不论亏损还是赢利,基金公司的管理费都照单全收,事实上基金做得越好,就会面临着赎回和规模萎缩得越快的尴尬,而要想不被赎回,基金就得亏损。由此一来无作为或不能为的基金公司成了大赢家,因为,现行的基金管理费是按规模,按日、按月提取的,在现行的固定费率制下,开放式基金在客观上存在着巨大的惰性———喜亏损不喜赎。并且,随着开放式基金规模的越做越大,这种隋性的危害也越来越大,从基金公司的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基金行业的大锅饭看来必须进行改革了。 基金公司是否应该进行反思 开放式基金的大跃进式的发展,使基金不但无暇对自己的运作水平、管理能力、甚至是巨额亏损进行深刻的反省,而且还对自己的过失遮掩或强词夺理。比如很多基金管理人强调“风险调整后的收益”,言外之意是他们将风险控制得很好,资金损失的幅度小于基础市场下跌的幅度,实际情况却是怎么样呢?持有人和市场满意吗?巨额赎回是最好的解释。那么,我们的市场究竟需要基金怎样的运行机制呢?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