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规操作致大面积浮亏 小心货币基金玩利益输送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5日 01:15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孙健芳 北京报道 6月19日,中国证监会一纸公函开始将一度数量庞大,并隐匿了几年的货币市场基金风险揭示出来。 这则紧急发布的通知要求基金管理公司承担旗下的货币基金“出于流动性管理的需要
而此时,距监管部门发布关于防范货币基金流动性风险的提示函尚不足一个月。 最近两个月,由于央行加息、新股发行等因素,机构预期货币基金收益率降低,于是大规模赎回基金,导致货币基金陷入卖券、亏损、赎回的恶性循环中。 这种恶性循环以及货币基金在操作上的一些违规行为将可能引发基金业的又一次大灾难。 灭顶之灾 证监会发布这则通知的背景是:货币基金运作中一直存在不规范行为,由于过度追求收益率,货币基金资金链被数倍放大。在央行升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之后,部分货币基金已经巨额亏损,如果不发生大额赎回,货币基金或许还能抵挡下去。但由于新股发行,机构预期货币基金收益率降低,于是大规模赎回基金,导致货币基金陷入卖券、亏损、赎回恶性循环中。 这将使整个货币基金也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 市场人士指出,其根本在于:银根紧缩,基金持有债券价格下跌,基金的浮动盈利变成浮动亏损,如果这些债券属于货币基金自有资金购买,货币基金不会有大的灾难,但由于监管层纵容,货币基金违规操作已成行业通病,货币基金管理者与银行、券商达成协议,在会计报表之外持有高收益率的债券,风险来临时银行不愿意为货币基金买单,基金公司不得不卖券应对,货币基金的浮动盈利变成浮动亏损。 结果是:一开始,部分货币基金收益率为负,之后,更多机构或者一般投资者获悉真情,大规模赎回继续发生,被放大规模操作的货币基金继续卖券、继续亏损。 这些亏损一开始由基金公司买单,当基金公司无力承担亏损时,就让公司旗下的其他基金接盘,或者直接由货币基金持有人承担亏损,最终基金投资者为货币基金经理不规范的操作买单。 最可怕的是,目前基金公司正在试图与银行达成新协议,方式有:通过更高比例收益分配,让银行继续代持收益率较高的债券,或者给银行高额费用,让其发行更多基金份额,有的公司试图与银行谈判,让银行贷款转为货币基金份额,如果这些事情发生,货币基金风险将会波及到其他金融行业,而这无疑将是场灾难。 攀比收益率 迄今,货币基金市场的迅猛发展让监管层欣喜不已,这也是监管层在货币基金违规问题上不断妥协的原因之一。 国内第一支货币基金在2003年末成立,但很快进入了早熟阶段。 货币基金早熟背后是管理层和基金公司的战略倾斜,不少基金公司将货币基金视作股票市场不好时候的救命稻草,不仅要求市场部门大力推介,同时还指示基金经理把收益率做上去。 于是,整个货币基金市场出现了一股“攀比近期收益率,追求市场规模”之风。 同时,一些被基金业认为“基金业流氓”的人开始搅乱市场。在2005年初,基金经理开始相互争抢一些收益率较高的短期融资券,基金公司资源也向能拿到短期融资券的“牛人”倾斜。 一些基金经理开始请客户吃饭并不断与银行拉近关系。不少基金经理称,他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拿到高收益率的短期融资券,南方一家基金公司投资总监表示,那些无法拿到短期融资券的基金经理称自己没本事。 由于受到货币基金追逐,2005年5月份短期融资券交易情况异常。自5月31日起,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上,短期融资券的成交量连续四个交易日维持在60亿元左右,最高的一天高达183亿元以上,而之前只有20亿元左右。 货币基金收益率也不断攀高,2005年货币基金收益率平均维持在3%左右,2005年3月,货币市场基金的7天年化收益率演绎出一轮脉冲式行情,3月1日银华货币基金收益率超过了8%。 高收益率的货币基金引起了投资者青睐。2005年上半年,股票基金发行困难,而货币基金净申购达到907.22亿份,占到整个行业的126%。 当货币基金规模扩张速度超过了货币市场容量的扩张,基金经理反映,一些较高收益的短期融资券已经很难买得到。这时,基金经理又发现一种新的提高收益率的做法,就是代持“长债”。 这种“长债”是这样操作的:虽然国内货币基金规定整个投资组合的剩余天数不能超过180天,但基金公司可以与银行达成协议,购买超过一年期、甚至7年期的债。债券持有期的前半段由银行持有,后半段基金公司持有,投资的收益是基金和银行共享,这些债券不会在货币基金的会计报表中反映。 “这是自杀行为”,一些基金经理称。“代持长债”虽然增加了货币基金的短期收益率,但因为货币基金被放大数倍操作,货币基金随时面对流动性风险,一旦市场利率上升,货币市场基金还会面临着利率风险。 但事实上,从2005年开始,在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这种操作都是“行业里的公开秘密”。虽然证监会不断开会和提醒,但是“代持”行为愈演愈烈。 今年5月,随着市场利率提升,多数货币市场收益率本该下滑,但仍有一些货币基金收益率逆市走高。 本报从多个渠道获悉,个中原因是有基金存在利益输送行为,即通过基金公司其他债券基金或者股票基金,高价购买货币基金的投资品种。 在一个几乎无约束的市场里面,基金经理在不断比拼对违规创新的理解力。 今年基金经理发明了“通过丙类户来处理这种外盘交易”的办法,银行间账户有三类,甲(自营和代理 )乙(自营)丙(被代理),而基金可以通过被代理账户持有国债。 “货币基金平均外盘都是1比1的。”某货币基金经理预测。而另外一些基金经理认为更多,这意味着市场上虽然有1000亿规模基金,实际运作却有2000-3000亿或者更多。 崩盘在即 由于近两个月货币基金面临的外部环境越来越糟,央行紧缩货币政策,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收益率单边向上,债券价格走低,部分货币基金出现了组合浮亏。 “一些小基金开始扛不住了。”有基金经理表示。6月8日,泰达荷银货币基金的净值收益率题突然变成-0.2566元,7日年化收益率降至1.6260%,成为今年第一只当日收益出现负值的基金。 货币基金收益第一次出现负值在去年4月27日,当时刚成立的鹏华货币基金每万份收益突然出现负值,公司给出解释是:公司对交易清算时期的误解,致使两笔本应对冲盈亏的交易未能在同一天完成。 但泰达荷银的情况显然不能用清算误解来解释。6月9日,易方达货币基金的日收益也出现负值。当日,易方达货币基金的每万份收益为-0.0409元,7日年化收益率为2.2280%。同时,与货币基金投资方向相似的两只中短债基金的日收益出现负值。 “货币基金出现负值是货币基金经理主动操作导致兑现浮亏所致。”业内人士表示,“由于机构抽回资金,银行不愿意为货币基金买单,银行、基金公司之间合作联盟解散,基金经理不得不卖出债券应付赎回。” 根据基金公司和银行签订的定期存款的合同,如果基金发生提前支取,将不能按照原有的2.4%到2.6%的利率计息,只能按照1.62%或是0.72%计息,浮动亏损变成为实际浮亏。 “有些公司据说已经亏损数亿元。”一家基金公司人士透露,上海某大型货币基金去年末投资定期存款77亿元,按照行业平均资产缩水比例,减持定期存款意味着即期利息损失高达4000万至7000万元。 最糟糕的情况在后面,在机构之后,一般散户会陆续得知真情,赎回将还会发生。流动性风险步步进逼,货币基金资金链接近崩溃边缘,危机一触即发。 “现在到了玩不下去的时候了!原先追逐高收益率的违规运作违背了经济规律,现在货币基金的灭顶之灾即将来临。”一位货币基金经理指出,这将可能会重蹈台湾短债基金的覆辙。 监管责任 对于货币基金的发展,证监会的态度一直是爱护有加,对其违规行为也一直被业内人士认为是睁只眼、闭只眼。 货币基金的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应该是不可兼得的,但一些货币基金宣传时不断强调同时具有三个特征。 虽然证监会曾对基金公司和基金产品的宣传资料有规定,但对于基金公司私下里的违规宣传行为,证监会却没有更多的举动。 比如,在南方短债基金发行的时候,公司宣传页早于基金产品出来,而证监会竟然丝毫没有追查。 之后,随着代持长债问题爆发,不少基金经理曾多次对会里面反映了这些问题,但证监会怕调查大基金会影响行业发展,只对上海的华宝兴业基金公司进行过调查。 “但市场真正做坏的是那些大基金,而证监会只是处罚一些小基金公司,这些我们都想不通。”一些货币基金经理说。 由于证监会的纵容,货币基金的违规行为没有得到监管机构的处罚,市场有理由将监管机构的不处罚行动理解为对这种行为的纵容,行业不正之风泛滥。 违规行为愈演愈烈,因为违规就可以取得高收益率,高收益就可以吸引更多资金加盟,资金公司可以收入提升,基金经理也能得到好处,层层递推,货币基金的高收益率博取基金公司高管的支持。 而那些坚守规矩的好孩子只能喝汤! 业内一些运作规范的基金规模始终无法扩大,如上投摩根货币基金这类规范运作的基金只能维持起码的生存。 直到5月份,随着货币基金崩盘在即,管理层开始紧张,一纸《关于防范货币市场基金风险的提示函》发到基金公司手中,但这种警示丝毫没有处罚违规者意思。 6月份,在货币基金面临灾难的时候,证监会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基金管理公司承担旗下的货币基金“出于流动性管理的需要,而提前支取定期存款导致的利息损失”。 但即使是在这份文件中,监管层再次偏袒违规者,非但不追求责任,而且要求基金公司通过开放式等方式处理。 “但这种要求基金公司承担货币基金损失、最终由投资者买单的处理方式合适吗?”基金业人士表示质疑。 投资者买单? 什么能拯救货币基金?惟一答案:是资金! “如果有资金回流,则这些风险就可以很快过去。”业内人士乐观预计。 但不少投资货币基金的机构投资者表示,现在货币基金的组合浮亏已经一大把了,资金也不会重新回流了。 而一般投资者如果醒悟过来,肯定也不会为货币基金违规操作进行买单。 据悉一些大基金公司正在试图通过四种方式缓解流动性危机:第一种是试图通过更高比例收益分配,吸引银行继续代持收益率较高的债券;第二,基金公司给银行更高销售费用,吸引更多散户购买;第三,有基金公司试图与中小银行达成协议,让银行贷款转为货币基金份额;第四,由商业银行向货币基金定向回购央行票据等方法,以解货币基金的燃眉之急。 对于第一种情况,一些基金经理介绍,随着利息提高,一些银行已经不愿意为客户持有较高收益率的债券。对于第二种、第三种,如果把握不当,将会造成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并且会让银行的客户为此买单。 看来,现在只有基金公司出面。而管理层的意思也是,即使货币基金资金链断了,也是由基金公司来弥补亏损,也就是基金公司出面承担货币基金的经营风险。因为当时的违规协议都是以基金公司的名义对外签署的,所有货币基金各种违规运作成本都进入了公司运作成本。 问题仍存在,由于基金公司资本金本身就不多,现在由于购买自己旗下基金已经被花了很多了,规模大的基金要是真的出现资金断裂,亏损将非常巨大,基金公司无法承担。 不过,基金公司还有一个杀手锏!这个办法以前也经常被用,那就是通过旗下其他基金为货币基金接盘,一些大基金公司旗下有债券、短债、保本等多只投资债券类的产品,基金公司通过其它基金高价买入货币基金持有债券,从而将货币基金亏损转移。 于是,不仅货币基金持有人为基金经理违规操作买了单,基金公司的其他基金持有人也为基金经理的不规范行为买了单。 问题是,付出代价的到底应该是谁?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