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华遭遇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1日 13:52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孙健芳 北京报道 基金公司与“利益输送”彻底划清了界限? 2000年的那场“基金黑幕”粉碎了基金业畸形的原生业态,此后,在证监会严格监管下,基金似乎暂时逃过了类似指责。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又围绕着鹏华基金在内的一批基
2005年底,鹏华副董事长员瑞恒因违规违纪被开除公职,而公司内部员工向本报举报称,公司一直试图用封闭基金对开放式基金进行利益输送。 这家1998年成立,中国最早的基金公司——鹏华发生了什么? 利益输送阴影 坊间流传已久的“基金公司利用公募基金为社保基金进行输送利益”因证监会参与对鹏华基金的调查有了初步的结论。 2005年8月起,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深圳市证监局开始对辖区内基金公司做例行年度现场检查,其中重点关注了鹏华基金是否涉及“利益输送”问题。据悉检查已结束,鹏华得到口头“没有问题”的评价,未来深圳市证监局将撰写报告并上报中国证监会。 针对市场关注的“利益输送”行为,鹏华投资部总监殷克胜解释说:“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之间的业绩差异是因为公司公募与社保分开管理,二者之间投资风格、资产配置有很大差异。”他称,鹏华旗下其他基金在2005年业绩大为改观也是应用社保的投资流程所致。 也就在此事刚告一段落,有鹏华的前员工称,鹏华在发行鹏华中国50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时曾试图用封闭式基金为开放式基金进行利益输送。 据透露,2004年4月8日,鹏华负责人与一家重庆上市公司的董事长经过商议,达成一份协议,如果该公司肯出9000万元,购买正在首发的“中国50”股票型基金(这只基金当时成功募集了24.44亿份),这些人士称鹏华有过如下承诺:(1)在该笔资金赎回时,基金份额不低于1元面值;(2)鹏华将利用旗下规模最大的封闭式基金——30亿规模的普丰基金从二级市场上购进同等金额(即价值9000万元)的该上市公司的股票。 据称这家重庆上市公司就是华立控股,“这件事是从前一位做投资的员工后来去了市场部帮助联系的。”鹏华另一些员工回忆称。对此事,华立控股董秘熊波表示公司出于现金管理需要购买一些基金是正常的,但当时是否购买鹏华“中国50”却不知道,即使购买肯定不会有这么大的量。 对此,鹏华普丰基金经理易贵海也表示,基金没有在2004年4月那个时点前后买过重庆上市公司股票。由于无法了解普丰从2004年3月到年底的操作,2004年底基金普丰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04年12月31日基金普丰持有华立控股7500股,价值31950元。“此事可能在更早之前基金普天发行时曾试图联系过上市公司,但最后还是放弃了。”鹏华现任高管这样解释。 未来发展 虽然没有利益输送问题,但鹏华不少员工承认:“公司发展中的确出了一些问题。”“现在大家是能撤的都撤了。”公司一位原基金经理称。 摆在鹏华管理层面前的现实问题是:目前鹏华如何走?原地不动、往左走、还是往右走? 留在原地,公司内部的管理机制问题仍会尖锐,鹏华是谁的,国信的?“不是!”连公司员工都这样认为,“是政府的?也不是。” 鹏华曾引以为豪的国有控股现已形成对鹏华的制约,由于深圳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控股国信证券,国信控股以50%比例控股鹏华,一直以来,深圳市政府被外界看成是鹏华的“实际控制人”。 这种后台和前台的关系体现在行政人事任命上。鹏华的高管均有深圳市任命。 2006年2月初,深圳市监察局召开新闻通报会,通报了鹏华基金副董事长员瑞恒违规经商办企业、未经组织许可多次擅自出境、与情人非婚生子三大罪状,员瑞恒被深圳市监察局给予行政开除公职的处分。 “实际上,深圳市政府对管理层缺乏有效监督,看得到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到。”市场人士认为,“在这类公司中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这也是员瑞恒事件的制度基础。” 实际上,鹏华一直试图往左走,在争取合资,在2000年初与美国景顺集团洽谈过合资事宜,最终失之交臂。在2005年传出了与平安几乎达成合资协议的消息,但合资冲动最终被深圳市按捺住而流于幻想。 而深圳市政府的意思是:通过深国投一揽子引入境外投资者,从而实现国信证券、鹏华基金一系列企业的洋化过程,但此过程不仅太慢而且不确定,鹏华因此错失了很多机会。 往右走,那就是依靠鹏华自身蜕变来获取新生机会。本报获悉,此前有关方面对鹏华管理层进行了改组,“公司业绩得到很快提升,研究部门也从2004年的3个人发展到现在近20个人、最近鹏华还与深交所合作准备推出深证创新指数ETF产品;在2006年准备发行3只产品,”殷克胜称。但一些员工仍担心,“公司体制并没有改变,短期内我们看不到更好的改变迹象。”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