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动态 > 正文
 

竞争加剧马太效应 外资分羹基金市场有备而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6日 10:36 证券日报

  □ 本报记者 侯捷宁

  “强者恒强、弱者恒弱”似乎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基金业的鲜明写照。业内人士认为,对客户、渠道的激烈竞争正使基金公司的两极分化日益加剧,而外资的进入将改变我国基金业的格局。

  晨星(中国)日前发布的评级统计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0日,排名前十位的股票型基金2005年平均回报率为9.19%,而排在后十名的基金平均回报率则为-3.36%,基金业绩出现明显分化。去年第四季度基金季报显示,前十大基金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占基金资产总规模的70%左右,其管理的大多数基金业绩居前,而一些资产管理规模不到10亿的部分基金公司已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在国内基金公司激烈争夺市场的同时,外资正逐步扩大其市场。去年新成立的基金公司中总能看到外资的身影。瑞士信贷、英国施罗德、美国信安等国际金融巨头纷纷与国内

商业银行联姻,发起设立银行系合资基金;而英国保诚集团、汇丰等外资巨擘也都将各自的金融版图从香港等地延伸至内地。至此,继2003年初首家合资基金公司在深圳开业以来,目前我国获准开业的基金公司共有53家,其中合资基金公司已达20家。

  与前期不同的是,去年成立的合资基金外方多为国际知名的金融集团,基金业成为这些金融集团在中国发展业务的一个重要领域。而其中,尤以英国保诚集团和中信集团再度携手合资成立的信诚基金最为引人关注,这是两大金融巨擘继成功运作合资寿险公司——信诚人寿后的再度携手。

  英国保诚集团基金管理业务亚洲区董事、执行总裁孙逸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英国保诚集团在中国内地的业务开始于信诚人寿的成功运作,而先保险后基金的发展模式也正是英国保诚在亚洲发展的典型模式。他表示,作为财富管理业务的两大支柱,寿险和基金总是紧密相连。这种保险和基金并驾齐驱的发展态势为二者的深入合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而在中国内地,同一品牌下的保险与基金两项业务更有前景广阔的合作可能,选择在市场低迷的时候进入中国基金业是“有备而来”。

  部分外资公司在接受采访时都表示,任何行业都会有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基金业也不例外,最终生存下来的基金公司将是综合实力最强的,而中国基金业目前正是这样一个充满机会的行业。

  基金业分析人士指出,外资加速进入中国基金业缘于看好中国市场,往往是建立在深远的战略考虑基础上的,但从整个行业发展的角度讲是有益的,关键是看国内公司的股东是否把基金公司当作主业来做,还是仅仅当作赚钱的机器。

  该人士认为,随着保险资金获准直接人市,银行系基金公司的出现,整个基金业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基金公司的客户资源和销售渠道受到了很大冲击。面对市场竞争加剧的趋势,为了保持和扩大业内的领先地位,基金公司也在试图求变。引进外资只是基金公司加快发展的途径。毕竟外资已经在成熟市场上积累了很多经验,在投资理念、流程、技术等方面都可以给国内基金业带来许多新东西。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5,7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