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动态 > 封转开,几时峰回路转? > 正文
 

2006年封转开难现 首只到期封闭式基金可能清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3日 01:34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上海证券报 记者 周宏 周翀

  首只到期封闭式基金或将清盘

  备受基金持有人关注的基金“封转开”,很可能无法在2006年启动。

  根据记者从权威人士处了解的信息,今年11月到期的首只封闭式基金------基金兴业(资讯 行情 论坛)很有可能将不会采取到期转型为开放式基金(即“封转开”)的处理模式,而是直接依据基金契约清盘解散。据悉,基金兴业的处理模式仅属“个案”处理,对其后到期的封闭式基金不具备参照意义。

  这显然与此前市场的猜测不同。此前市场的普遍猜测是,今年11月到期的基金兴业将采取“封转开”模式,并由此预期该模式具备一定示范效应。

  基金首尝清盘路

  据悉,对基金兴业终止到期之后进行清算,已经成为该基金相关各方主体都首肯的方案,并已经得到基金主要持有人的认可。而有关部门亦对此表示肯定,并要求基金管理人注意该基金到期前投资组合的流动性管理问题。由此,基金兴业很可能成为业内第一只到期清盘的

封闭式基金

  按照基金兴业的基金合同规定,基金如果到期清盘,将由基金发起人、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等人员组成基金清算小组,在中国证监会的监督下进行基金清算。基金清算小组将自基金终止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开始工作直至清算完成。

  根据合同规定,基金兴业将在2006年11月14日到期。该基金目前规模为5亿份,由华夏基金管理公司管理。截至上周末,累计净值为0.9102元/份。

  不具备“示范效应”

  作为首只到期的封闭式基金,基金兴业究竟以何种方式“落幕”一直为整个封闭式基金市场所高度关注。围绕它以及其它较早到期的封闭式基金,也不断有大批解决方案涌现。诸如“先扩募再转开放”、“转型指数型基金”、“直接封转开”、“LOF”、“权证”等各种思路都被不同的机构主体提出。

  不过,现在看来,唯一没有被热烈炒作的清盘模式最终成为基金兴业的出路。其中的原因颇值得追究。

  按照基金兴业的合同,该基金如果要扩募或续期,除了获得基金持有人大会和基金托管人同意外,“基金年收益率高于全国证券投资基金平均收益率”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硬条件。而基金兴业自2000年8月成立以来从未分红,累计净值为0.9102,5年净收益率为-8.898%,满足该项条件有一定差距。

  此外,银河证券胡立峰认为,基金到期后实施“封转开”的一大关键在于基金持有人大会的支持。而从现在看,尽管市场不断提出创新解决方案,但是,既能获得基金相关各方主体认可,又兼顾行业和证券市场利益的通行方案并未出现。而基金兴业又属于老基金改制而成,情况比较复杂。

  另据了解,基金兴业到期进行清盘,还可以使市场不会形成“不良预期”。截至2005年末,54只封闭式基金拥有817亿份基金单位,600余亿

股票市值,其未来的陆续到期能否平稳过渡,对于中国基金业和中国证券市场有巨大影响。而推出不具示范效应的“个案”,对行业和市场都是最稳妥的做法。而从稳定市场考虑,到期清盘比“封转开”预期更为对简单明确。

  “冲击效应”不会形成

  封闭式基金到期清盘,市场肯定会担心由此产生的下跌预期。业内人士却认为,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现阶段,对单个小型封闭式基金进行清盘,其影响力还抵不上大盘

开放式基金的赎回潮产生的负面压力。

  胡立峰认为,现在冲击效应出现的概率很低。“第一,近期到期的封闭式基金很少,几个亿的到期份额还达不到一只开放式基金的赎回额。第二,分散的操作方案对于市场的影响趋于分散。第三,基金兴业的管理人,华夏基金的管理规模和经验,都足以让这个小基金平稳过渡。”

  从更具大局观的角度考虑,封闭式基金的真正高峰在2014年,到时候将有370亿份封闭式基金到期。而在此之前的个案处理,则有可能逐步尝试稳定市场预期,这对于市场来说也将会是一种缓冲的方式。从这个角度讲,市场的长期冲击效应也将会得到分散。平稳过渡可能成为主流。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基金兴业不会采现“封转开”,但对于其他到期基金而言,仍会有“封转开”的个案出现。“现在仍处于试验期,所有的措施都只针对个案,不具备普遍推广意义。”权威人士如此介绍。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62,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