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动态 > 正文
 

以并购之名启动行业整合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2日 11:46 经济观察报

  孙健芳/文

  “基金淘汰年”的说法在2006年初以行业并购的方式开始演绎,中信证券收购华夏基金股权拉开了基金业整合的序幕。

  其实从1998年到2005年,基金业始终没有离开并购这个主题,但这种并购是在浅层
次上开展的,主要以老基金公司股东更替和新基金股东变化为主线。

  基金业第一次大规模的股权变更是因政策而起。2002年7月,中国证监会发言人就基金管理公司设立问题的谈话中表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鼓励基金管理公司的发起人和股东着力搞好一家基金管理公司,无论内资或外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一家机构参股的基金管理公司不超过两家,其中控股(包括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的基金管理公司不超过一家”,这就是影响深远的“1+1”政策。

  之前,国泰基金、南方基金、华夏基金和华安基金已经通过增资扩股方式引进了新股东,原大股东的持股比例降低但主要股东地位没改变,因此没有引起业内注意。而在“1+1”政策之后,基金公司的股权变更开始轰轰烈烈展开,中信证券、国泰君安、申银万国等纷纷将持有的多家基金公司股权转让出去。

  这时候,基金业还热衷建立“嫡系”部队,这也促使一些券商抛弃原有控股的基金公司股权,如中信证券转让长盛基金后便成立中信基金、光大证券出让博时基金股权后成立了光大保德信基金,股东方意志在新公司中被更强硬地贯彻。

  另外一个不得不提的因素就是: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财务危机客观上推动了基金公司股权转让步伐,2004年

南方证券、河北证券、大鹏证券等陷入困境,不得不出售基金股权缓解财务危机,一些信托公司如安信信托资金日趋紧张,被迫出售鹏华基金股权来缓解资金压力。

  民营资本和上市公司开始进入基金业,期间有张裕A参股天同基金,广州药业和粤美的参股金鹰基金,

武钢股份和海欣股份参股长信基金等案例,除了参股新基金公司外,衡平信托、上海中静实业有限公司等还通过受让老基金公司股权而进入了基金业。

  外资的进入引发了国内基金业第二轮大规模的股权变更,最初外资进入多是与国内股东合作成立新基金公司,背后原因是:基金公司现有管理层不愿意放弃既有管理权,这与外资谋取控制权的目标发生冲突,而新设基金管理公司可避免这类冲突。

  外资购买原基金公司股权从蒙特利尔参股富国基金、荷兰银行参股湘财荷银开始,最初外资在基金公司中参股比例并不高,但随着政策和市场环境变化不断增长,2005年1月瑞银集团受让中国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持有中融基金49%的股权,从而一步到位地达到国内管理层规定的参股基金公司的上限。

  外资的加盟推动国内基金业速度扩张,2005年底,市场上52家基金管理公司中有20家是中外合资基金。

  2005年基金业最重大的事件是银行系基金的诞生,工行、建行、交行迅速成立自己的基金公司并完成首只基金的发行,这导致整个基金业格局发生变化,银行系基金借强大的资本力量、巨大的品牌优势以及遍及全国的网点对非银行系基金公司形成冲击。

  这些问题已经引起管理层的注意,一个新的制度——参照投资者保护基金的运营模式建立基金管理公司运营风险准备金制度,正被中国

证监会基金部纳入到考虑范畴,除此之外,来自市场行为的并购或许更能解决基金业发展中的问题,通过强强合并或引入强势股东将成为一些基金公司生存的战略选择。

  据一些业内人士透露,管理层已在考虑在新设立基金公司上放缓速度,转而鼓励外资通过购买原有基金公司的股权进入基金业,如果这样,中信证券并购华夏基金只是基金业整合的开始,未来将有更多的故事在此上演。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4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