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资退出华夏基金 并购可能将发生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2日 11:45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孙健芳 北京报道 市场最有实力的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华夏基金的股权在北京市政府的主导下将发生变化。本报获悉,北京国资将退出华夏基金,接手者为中信证券,而与之有关的并购也将在基金业内发生。
国资退出 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北京国资)退出华夏基金与当初进入一样耐人寻味。 2002年底,市场上传出了华夏证券欲转让华夏基金30%股权的消息,但当时主要接手方不是具有金融许可证的金融机构,而是具有北京市政府背景的北京国资。在这之前华夏基金共有六家股东,分别是华夏证券、北京证券、西南证券、华泰证券、兴业证券和中国科技信托公司,属于清一色的金融公司。 在2002年到2003年期间,有关华夏基金股东变更的信息纷繁芜杂,期间有苏州高新曾公告“拟收购华夏基金的股权”,后又公告说“受原股东的优先受让权限制而最终放弃”。 与任何一家被定位为地方金融企业的典范一样,坐落在北京的华夏基金与位居上海的国泰基金、以及位居深圳的南方基金、鹏华基金类似,基金公司的股权转让不仅体现了资本说话的特征和股东方的意志,而更多体现了政府主导金融的意图和方向。 在华夏证券转让华夏基金股权之前,国泰基金原大股东——国泰君安和宏源证券已将持有国泰基金共39%的股权转让给上海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有此先例,北京国资也就顺理成章地接手华夏基金的股权,由于都是政府主导,虽然华夏基金和国泰基金资质不错,但股权溢价不高,每股价格分别为4元和3.2元。 转让之后,华夏基金股东变更为北京国资、西南证券、北京证券和中国科技证券4家,其中北国资和西南证券各以35.77%并列公司第一大股东,北京证券和中国科技证券分别持股为25%和3.46%,这是迄今为止一直在华夏基金网站公布的股权资料。 其实之后,华夏基金也曾与英国人寿讨论合资事宜,甚至都确定了合资方案和参股比例,虽没有达成最终结果,但华夏合资的脚步并没停止。据悉,在此次股权转让中也有外资积极参与,如刚刚收购北京证券的瑞银集团就给出高达7元的溢价。 虽然瑞银没有最终获得华夏基金股权,但因为它已经实际控制了北京证券,所以北京证券持有的华夏基金股权下一步如何演变仍是悬疑。 婉拒瑞银后,北京国资将绣球抛给了中信证券,与之前中信证券重组华夏证券一样,此次中信证券入主华夏基金也是北京市政府与中信证券的交换条件之一,2006年1月19日,北京市五个委局在对外发布《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产业发展的意见实施细则》的时候,正式公布了中信证券将由深圳回迁北京的消息。所以,中信证券购买华夏基金股权并没有付出太高的代价,据悉每股价格在5元左右。 通过出让北京国资持有的金融公司股权,北京市政府逐步退出直接参与金融公司经营的范畴。 合并在即? 多数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华夏基金将会与中信证券旗下的某个基金公司进行合并,由此中信证券实现在资产管理业务领域的低成本、快速扩张。 购买华夏基金股权后,中信集团旗下将有三家基金管理公司,分别是华夏基金、中信证券持股比例达到49%的中信基金和中信信托持股33%的信诚基金。 如果中信证券全部受让北国资持有华夏基金35.725%的股权,它将与西南证券并列成为华夏基金的第一股东,按照《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多个股东持有同一家基金公司的股权比例并列第一时被视为控股股东,中信证券则同时控股中信基金和华夏基金,这与“一家机构或者受同一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多家机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的数量不得超过两家,控股基金公司不超过一家”规定相悖。 有三种方式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第一种方式是通过恰当的股权安排,使中信证券持股比例略低于35.725%,这样中信证券就不是华夏基金的第一大股东。 第二种方式就是特赦中信可以控股两家甚至更多家基金公司,这也是可行的,国内基金业发展过程中就有基金公司股权变动被特赦的案例。 但更多的人士表示,即使管理层能给予中信特赦,以中信集团推行的强势文化特征,中信证券不会选择并行开展两块相互竞争的资产管理业务,之前中信证券将长盛基金转让而成立嫡系的中信基金就是谋取强势控制权的先例。 由于先收购再整合是中信集团发展的主基调,业内分析中信证券整合基金产业将会延续之前整合券商的模式,中信证券在收购万通证券、金通证券、华夏证券之后,将原有这些券商的业务按照中信自己的发展规划去整合,在整合中主推中信文化和理念。 截至目前,中信证券没有正式发布收购华夏基金股权的公告,来自华夏基金的答复是没有得到任何有关股东和管理层的消息。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