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动态 > 正文
 

基金资产逾5000亿 基金公司迎来淘汰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06日 00:26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基金业虽然有5000亿的大盘子,但说到底,都是我们投资者的辛苦钱,基金行业不能光靠我们的钱来养着,他们必须开发出能赚钱的基金产品。”一位花近百万买了20只基金的超级“基民”这样描述当前的基金行业。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刘永刚/北京报道

  日前,首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年会在北京举行。

  会上传出,中国基金业管理资产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而在场下的一个角落里,何阿姨正在专注地听着场上嘉宾的演讲,她是为数不多的被邀请参加年会的“基民”之一,“我花了将近百万元买了20只基金。有赚的基金,也有让我不省心的公司。”何阿姨所指的不省心其实是有些公司不能及时分红。会议结束时,何阿姨比较失落,“真的希望基金公司能够为广大投资者多着想,而不是光做样子。”

  基金“伤痛”

  “投资者所担心基金的分红问题只是基金行业的表象,主要问题还在产品的创新上。”全国人大财经委证券投资基金法起草工作组首任组长王连洲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经过8年的发展,迄今为止内地已有50多家基金公司,基金产品数量200多只,基金公司管理资产的规模超过5000亿元。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是在2000年“基金黑幕”之后,监管部门加大对基金公司监管的背景下取得的。

  然而,在行业高速发展过程中,基金业也暴露出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不足等问题。在股票型基金方面,部分公司旗下有多只开放式股票型基金,投资组合、产品风格趋同,甚至没有各自独立的核心股票池。

  一位参加年会的基金经理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发行新基金是基金公司的主要工作之一,但目前股市可投资的股票偏少,因此市场经常出现只有漂亮名字、没有实质内容的新基金“招摇过市”。

  在固定收益类基金方面,基金公司大多重股轻债,所管理的债券基金大量持有可转债,未有效分享近年来债券价格持续上涨带来的收益,对市场上巨大的稳定收益需求视而不见。

  近段时间,在博时、易方达两家基金公司的中短债基金取得成功后,各公司又纷纷效仿发行此类产品,但银行间债券机构需求趋同、定价缺乏透明度、摊余成本法计价掩盖市场波动风险等问题,已成为固定收益类基金产品发展的严重障碍。

  一位与会专家表示,基金产品创新不足主要是由于股市和债市发展滞后所致,其实基金公司在产品创新方面还是有着很强动力的。

  “除产品创新亟待更大突破外,近年来部分公司片面追求自身规模和管理费收入,损害持有人利益的现象有抬头迹象。对于这种现象,监管层也曾进行过调查,但大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家基金公司的副总坦言。

  以货币市场基金为例,在个别“坏孩子”的带头下,基金公司曾将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抬高至3%以上,极大地扰乱了投资者对货币市场基金产品性质的认识与理解,甚至给整个金融市场带来潜在风险。证监会虽对此进行了严厉制止,并对涉嫌违规公司进行调查,但在具体处罚方面却一直没有下文。

  再以近几个月来愈演愈烈的基金公司向销售渠道返尾随佣金、向券商承诺八九倍甚至十倍以上的交易量等为例,这些严重侵犯投资者利益的恶劣行径,在海外市场一般都是重大丑闻,但在国内竟已演变为业内潜规则。据了解,一位专业人士曾就此问题与监管层进行过交流,但得到的回答是,“鉴于国情,需要慢慢来。”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基金的违规成本极低。

  小公司将“吃饭难”

  除去基金业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外资在今年年底的全面进入也将引起基金行业的“震动”。有人说,叫喊了近两年的“基金淘汰年”怕是真的要来了。

  “就管理规模而言,截至2005年9月底,在所有基金公司中持有基金份额超过百亿以上的基金公司13家,其持有基金份额占基金市场总规模的72%。其中规模最大的南方基金规模为526.29亿,而管理基金规模最小的公司仅有3.39亿份。”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徐伯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随着银行、外资,甚至保险系基金参战后,小公司的生存空间将被急剧挤压,某些在渠道、品牌、业绩等方面均无优势的基金公司,被收购或是重组在所难免。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至今已有7家商业银行向监管部门提交了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申请。如今已有3家银行系基金公司成立,鉴于目前基金业已出现过度竞争的迹象,相信其它银行采用收购现有基金公司的方式可能性较大。

  另一方面,外资进入中国基金行业的“手段”可能会更“刁钻”,在富通投资将对海富通基金的股权提高到49%后,共有5家合资基金公司的外资股权达到49%。在目前外资进入证券公司遭遇一定障碍时,参股基金公司显然是进入中国证券市场的“捷径”。

  外来竞争者的进入,也将加快基金业洗牌。例如,银行系基金的设立。业内人士预计,今年银行系基金队伍将大步扩容,外资增持合资基金公司股份比例可能升至49%上限。另外,2006年还被业内普遍认为将是保险系基金诞生之年,这将进一步挤压小基金公司的生存空间。

  除此之外,对于基金来说,依托营销手段的竞争将会愈演愈烈。年会上,多家基金管理公司营销总监的出现也印证了这点。“好的产品如何更好的卖给投资者也非常重要。”一家基金公司的营销副总裁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他说,在营销方法上,基金公司将会有更多销售采用

电子商务方式的创新,由以往的交易平台进一步向营销中心过渡,将销售与客户服务连成一体。基金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拓展了基金销售渠道,还大大节约了基金营销成本。这种方便快捷的销售手段受到了广大中小投资者的青睐,有利于客户群的培育。

  事实上,去年下半年,基金在营销上已经开始酝酿转型。除银行、券商的代销渠道外,基金拓展了电子商务销售模式,如华安基金等引入电子直销模式;招商基金和银华基金分别借力招商银行网银平台和上证交易所的“上证基金通”,实现了电子代销等。

  据悉,2005年基金网上销售的增速已经快于银行、券商代销业务的增速。同时,引入第三方销售更是值得期待的基金营销模式,如成立专业的基金销售公司等。前不久市场出现的“基金团购网”,实际上也在充当基金销售的第三方。

  基金“破茧化蝶”

  在外资全面进入前的几年时间里,银行业已经经受了来自各方的压力和质疑,基金业也面临同样问题。

  “2006年,行业格局创新、产品设计创新、业务模式创新以及营销创新将成为基金行业破茧化蝶的原动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的巴曙松说。

  行业格局创新给2006年的基金业带来了所未有的竞争高峰,银行系基金、外资基金依靠其体制、技术、经验、营销等优势给原有基金公司带来挑战,2006年这一趋势还将会进一步深化。

  在这种格局下,行业分化的创新将使得基金公司的竞争逐步改变之前无序状态,而进入差异化、风格化竞争。

  不同规模和实力的基金公司将会更注重适合自身领域的市场与客户开发,避开大而全的经营理念,转向特定领域下的优势积累,如在投资风格上专注稳健收益的公司,在投资领域上专注固定收益型产品的公司,在客户群体上专注个人投资者的公司等等。面临行业格局创新的挑战,任何公司都难以覆盖市场所有的竞争优势,只有专注于符合自身比较优势的基金公司才能在今后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