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动态 > 正文
 

招行低对价冲关股改 基金大打上市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5日 09:59 中国经营报

  作者:刘方渠 

  在苦心研究了3个月后,招商银行终于掀起了股改方案的“盖头”。12月19日招行公告方案:每10股流通股将获送1.6股和2份认沽权证,总对价水平相当于10送1.92股。

  非流通股支付的对价远远低于市场10送3股的平均水平,在基金阵营引来嘘声一片。但
在招商银行眼里,这个对价水平已经是达到了能力极限。

  二次上市闯关基金

  此方案与一个多月市场的传闻惊人的一致。

  “方案出台之前,招商银行与流通股股东的进行了广泛的沟通。” 招商银行一位参与股改的工作人员说。

  “有一种可能,招行有意放出风声,让市场提前接受较低的对价水平,为真正推出时减少冲击,这样做很有可能是因为招行也担心,这个对价水平市场可能不一定平静接受。”第一

证券分析师徐传豹这样解释传闻的兑现。

  据知情人士透露:“基金认为对价水平太低,招行却坚持已给到了底线,双方在提前沟通阶段几乎没有达到任何共识。”

  招商银行一直是基金重仓持有的

股票,基金想要否决对价方案,并非难事,此前三爱富(600636)就最终败在基金手上。“基金实际上握有较大的主动权,加上招行对价方案也没有任何新意,招行与多家基金公司的沟通基本上是无功而返。”上述人士表示。

  2005年9月中旬后,招商银行的股价出现了持续下跌,一度跌破6元,市场对招行股改对价预期不佳,大量抛售招行股票,有分析认为基金是市场的抛售主力。

  虽然这一说法目前还无从证实,但是招行三季报显示,部分基金的确大幅减持了该股,与半年报比较,仅第二大流通股股东易方达50指数基金就减持了1112万股。

  但是无论如何,股改方案一定要获得基金公司的通过,才能顺利过关。而且,就招商银行来说,基金手中还有另外一张牌。

  招商银行董事长秦晓近日在香港透露,招行计划明年下半年在香港上市,因此招商迫切希望尽早完成股改,却又不得不依赖基金全力支持,很显然,在日后的谈判中,这一点很有可能成为基金逼迫招商银行让步的筹码。

  基金公司可能说不

  招商银行前十大流通股东中的一家基金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这个对价太低了,我们不满意,要想让我们投赞成票,一定要提高对价。”

  “1.6的对价基金很难接受,民生银行相当于支付了10送5股的对价,招行的情况我们可以体谅,但我们认为至少也应该有2.5的对价。”一位基金经理这样表述。

  记者还采访了另两家重仓持有招行的基金公司有关人士,“基金代表了持有基金的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为投资者尽力争取好的对价,义不容辞。”

  谈及招行对价方案是否会被修改时,他肯定地说:“招商银行的对价水平的确较低,进一步提高对价的可能性很大,但是争论到最后,市场会不会演变成只看重提高对价本身,而不是到底提高了多少,那就很难说了。”

  尽管遇到了基金的反对,招行却得到了不少个人投资者的支持。持有招商银行及招行转债市值超过200万元的陶先生,曾经参加了一个招行股改沟通座谈会。

  陶先生介绍说:“在场的不少散户投资者并没有对对价水平有过高的要求,大家更关注的是股改后招商银行市盈利的降低,投资价值的提升,一般投资者持有招商银行,很少为了投机炒作,更多看重的是招商银行的长期成长性,对股改的对价多少并不特别苛刻。”

  招行对价苦衷

  徐传豹说:“就像万科一样,在方案推出之前就提前透露不送股,方案正式出台后,市场的反响的确不是很大,股价甚至还出现了上涨,看来这种方法能减弱对投资者的心理冲击,招行如果效仿并不奇怪。”

  但是与市场的平均水平相比,招商银行的支付数量实在有点儿少。

  一位招商银行的中层领导谈到对家方案时表示:“招行的非流通股持有者非常分散,在股改方案设计过程中,大股东招商局与100多家非流通股股东进行了深入的沟通,要想让非流通股票支付高对价难度很大,因为招商银行这几年成长迅速,持有非流通股每年的分红就非常丰厚,即使可以流通,非流通股股东也不愿意,而现在要为获得流通权支付对价,自然不太心甘情愿了。这可能是大股东并不想支付太多对价的另一个原因,也是众多非流通股股东较难达成一致让步的原因。”

  招商证券的分析师罗毅认为,招行支付的这个对价水平对于招商银行自身来说,已经不算低了,因此即使提高,幅度也不会太大。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