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漏偏逢连夜雨 年关临近大多数基金无红可分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4日 10:26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周忠 年年难过年年过。面对今年的分红年关,基金业仍一筹莫展。 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54只封闭式基金中,理论上有能力分红的仅10只。按10只基金今年以来所取得的绝对正收益估算,有望拿出的最大红利额只有4亿元。 整体而言,基金业
无红可分 南方避险增值基金每10份基金分红0.63元南方宝元债券每10份基金派0.58元。至此四季度里公告分红计划的基金数量终于上升到了10家剔除货币和短债基金。大部分基金保持沉默,沉默的背后是无红可分的现实。 今年的分红状况比往年要低迷许多。根据WIND资讯的统计去年四季度内总共有22家基金提出分红方案。仅截至12月中旬公告分红计划的基金就超过17家。 不仅如此,分红水平也在明显下降。去年四季度内分红的22只基金分红水平最高的是基金金盛每10份分红1元。此外还有5只基金单次分红的水平超过0.5元/10份。而今年能够突破0.5元的只有南方系旗下的南方避险和南方宝元。以平均分红率来比较今年四季度的分红水平低于去年30%。 根据和讯对137只开放式基金今年以来的分红情况的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2月2日至11月24日,137只基金中共有45只基金进行了分红仅三成左右;45只基金已发生的分红次数为78次,即每次分红的均值约为0.2元/10份再次如果将分红总量均摊到137只基金中,则每只基金的期间累计分红均值约为0.1元/10份。今年分红率不到0.95%,与低潮期的2002年0.91%的分红率相当。 无法分红,其原因是投资失败,投资失败的主因可归咎于股市走熊,但终究是投资失败。而投资者仍希望通过分红来获得响应的收益。所以,对于那些无力分红的基金公司来说,压力依然巨大。 行业之困 分红降温只是基金行业低迷的冰山一角。中国银河证券首席基金分析师胡立峰介绍,一项统计显示,股票型基金今年以来的平均回报率为-2.07%,远不及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 2004年11月18日到2005年11月18日12个月内,只有6只封闭式基金获得正收益,其中盈利最多的基金科汇取得了3.40%的累计净值增长,其余5只正收益基金,收益在0.12%到0.81%之间。 其他的48只封闭式基金在这12个月里全部亏损,其中亏损最多的一只,竟然达到-19.72%。虽然在此期间里,上证指数从1367点掉到了1117点,但这并不是完全的“代罪羊”,基金业本身的片面追求规模,跃进式发展所留下的弊端,也在此完全暴露。 胡立峰认为,基金业的处境艰难,归根结底是因为缺乏赚钱效应。很多基金持有人买入开放式基金便一直被套,始终未见净值超过面值。尤其股票型及混合型基金的发展明显受到股市下跌的“牵连”。 长此以往,基金管理公司难免“恶性循环”。一方面,投资者不信赖基金管理公司的理财能力;另一方面,基金管理公司又受大盘疲软、净赎回不断等因素拖累,而难以用业绩回报投资者。 “屋漏偏逢连夜雨”,银行系基金管理公司的加入及银行扩大发行理财产品,使长期依重银行渠道营销的基金管理公司感到又一种压力迫近。来自营销与赎回两方面的压力,要把基金管理公司逼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绝境。 不仅如此,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副总裁刘慧敏认为,基金业已整体陷入业绩排名怪圈。“基金过分关注业绩排名,甚至超过了对基金净值的关注。其实如果基金收益为负,即使排在第一也是不够的。”正是迫于业绩排名的压力,基金在10月底以来不断抛出股票,这种不必要的仓位与结构调整,反而助推了市场的下跌,持有人的浮亏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亏损。 最令基金业尴尬的是,投资者对其不信任还不完全因为理财能力。市场上传闻,有基金管理公司利用以封闭式基金为主的公募基金向其所管理的社保基金投资组合进行利益输送。虽然管理层至今并不认为存在利益输送丑闻,但利益输送传闻暴露出投资者对基金行为规范的不信任。 赚钱才是硬道理,基金业只有用赚钱效应证明其理财能力,才能够摆脱目前的困境。“去年以来已有开放式基金承诺:在基金份额净值跌破价值增长线水平期间,暂停计提基金管理费。一批基金公司为应付发行困境,也正在酝酿推出绝对收益基金。”胡立峰表示。 这些由基金管理公司主动采取的举措,旨在把自身利益与投资者利益“捆绑”,从而唤回投资者的信心。对基金管理公司来说,任何增强持有人信心的举措都要用业绩说话,否则只是一句空话。 显然,而从目前来看,基金业走出严冬时节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