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动态 > 正文
 

等待正式文件出台 券商热盼上证50ETF备兑权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6日 22:30 证券时报

  尽管上证50ETF备兑权证还没有推出的时间表,但是,种种迹象表明——券商热盼上证50ETF备兑权证

  □见习记者 彭露

  在业内盛传上证50ETF备兑权证将于近期推出,并由某家创新试点类券商率先发行的时
候,记者从有关权威方面了解到,截至目前,上证50ETF备兑权证的推出尚无时间表。“一切都还没有最终的定论。”上海证券交易所新产品开发小组组长陈支左如是表示。

  而被传最有可能率先发行上证50ETF权证的国泰君安证券,其新产品开发部总经理章飚日前也表示:“国泰君安还没有接到来自上交所方面的任何通知。”

  尽管如此,多家创新类券商仍然在为此积极筹备,期待在创新中争抢先机。

  等待正式文件出台

  据了解,有不少创新试点类券商目前都在积极备战权证新产品。然而,在交易所没有出台券商申请发行备兑权证的正式文件要求之前,券商们的准备都还处于积极筹备阶段。

  一位创新类试点券商的权证小组成员告诉记者:“根据交易所关于权证业务的规定,券商发行备兑权证,得在交易所出台了正式的文件要求之后,才能提出符合规则的发行申请,由交易所审批。目前没有正式文件出来,关于上证50ETF权证即将推出的传言当然是不可信的。”

  有权证产品研究员表示,在推出新的权证产品前,交易所方面要完善法规、调试交易系统等,并且要考虑到发行方式、流通量提供者、避险问题(包含抵押担保问题)及结算方式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个过程什么时候结束目前还难以确定。

  来自海通

证券、国泰君安及光大证券的消息表明,券商虽然提交了发行上证50ETF的申请,但具体什么时候发行还是得等交易所的通知。一些证券公司提交发行备兑权证的申请,主要目的在于让交易所以及市场了解自己在权证发行方面已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希望在允许发行之后能够尽可能率先在市场上推出。海通证券一位负责权证产品的研究员表示,“权证的申请和发行,我们都会遵照交易所的规则和安排来进行。从维护交易所公信力角度看,交易所会给予各发行人足够的缓冲期进行调整。”

  券商备战权证新产品

  虽然上证50ETF权证的推出还没有定论,但是创新试点类券商在发行新权证产品方面的准备工作却一直没有停顿过。

  据了解,海通证券已完成了发行50ETF权证的相关技术准备工作,只要等相关部门的相关具体法规出台就可以进行实施操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认为,以海通证券的稳健作风,其在权证业务上如果没有做好周密、细致的准备,是不会提交申请的。

  国泰君安在推出上证50ETF权证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据国泰君安新产品开发部的相关人员透露,国泰君安已经完成了关于50ETF权证的两次实盘测试。第一期从2005年3月至6月,由部门内部员工自愿参与;第二期从2005年6月至9月,国泰君安70家营业部共498名员工参加了测试。该人士进一步透露,国泰君安的两期测试都包括三个产品:上证50ETF认购权证、认沽权证及一种挂钩产品,测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第二期,交易情况与国外成熟权证市场基本一致。

  光大证券方面也透露,正在积极进行备兑权证的准备工作。光大证券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细则还没出台,现在还不便透露具体进展情况。

  海通证券权证小组研究员杜远芳认为,目前的权证市场由于存在一定的供需不平衡因素,权证的价格波动性很大。如果能够成功推出50ETF权证,并尽力维护好权证市场,应该能提高投资者资金的使用效率,让投资者以较低的成本进行避险运作。

  投资者教育宜先行

  作为一个新的产品,在推出前势必要让投资者充分了解其产品特征和风险性。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刘啸东认为,有关方面在进行产品创新的同时,对投资者进行产品的知识普及和风险提示是极为重要的一件事情。

  记者了解到,相对于权证交易的火爆和新产品研发的快马加鞭,投资者对以权证和权证创设为代表的创新产品的认识还不足以支撑其投资热情。有的券商营业部甚至出现了投资者在签署了《权证风险揭示书》后,才向有关人员询问权证交易有什么风险。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上证50ETF权证,作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备兑权证,其推出对目前的权证市场和证券市场都可能产生重要的影响。由于已经上市的几只权证都是股改过程中产生的,它们本身的一些特点使得市场价格与理论的合理价格相差比较大,投资者也容易产生一些误解,而上证50ETF权证不存在股改背景,价值决定相对容易,有利于改善投资者对于权证的片面理解。

  据了解,海通证券、光大证券、东方证券和国泰君安等券商,都在投资者教育方面有相应的计划。海通证券战略规划部相关人员表示,会通过座谈会、建立专门的网站、编辑材料发放、和发表文章等多种方式帮助投资者提高对权证等新产品的认识。 (证券时报)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24,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