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持证观望 只卖不买看创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7日 17:48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汪 涛 上海报道 价格走势自相矛盾 “从基金经理之间交流的信息来判断,现在主动购买武钢权证的基金很少,对于市场对武钢权证的疯狂追逐,基金依旧保持谨慎的态度。”11月24日,上海某基金经理向记者
继11月23日武钢认沽和认购权证全天被巨单封于涨停,24日,两只权证再次以涨停开盘,并放出巨量。 认购权证全天报收1.172元,涨幅达42.58%,成交额达3163万元;认沽权证全天报收1.510元,涨幅达30.17%,成交额达2.053亿元,是前一日的5倍。 11月23日成交金额只有6000万元,但封盘资金却达到了20亿元,在该基金经理看来,武钢权证封于涨停的巨单,与基金并无太大联系,和宝钢权证一样,基金经理对武钢权证的投资价值同样不敢认同。 “基金经理现在普遍的心态是寻找一个合适的时机,来套现手中的权证。”在目前的阶段基金出售的权证并不多。 券商发挥的主动性更大,可以用“创设权证、正股、权证”三者之间进行有效的配合,达到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有效地在三者之间寻求获利。 由于超过了经营范围,基金公司创设权证的可能性很小,可以借武钢正股给券商,但涉及到做空机制等,现在操作的可能性也还是比较小。 基金公司不能创设权证,使其在投资上略显被动,目前权证的价值几乎为零,基金公司不主动购买也是理智的投资行为。 与武钢认沽权证连续涨停的走势相比,G武钢11月25日4.3%的涨幅显得有限。 从投资价值来说,武钢认购权证的行权价格是2.9元,认沽的行权价格是3.1元,目前二级市场的正股价格是在2.9元左右徘徊。 “武钢权证的投资价值,按照理论上的估值,认购权证和认沽权证的价格走势应该是相反的。”有基金经理向记者解释。 正股价格上升,认购权证价格上升,认沽权证价格下跌;反之,认购价格下跌,认沽权证价格上升。 目前,权证在二级市场的表现完全脱离基本面,认购和认沽权证同涨,根本就是自相矛盾。 据介绍,认购与认沽权证之间存在平价关系,当同一只股票的认购权证与认沽权证价格偏离平价关系时,投资者可以通过买入一组资产,如:认购权证+现金;卖出另一组资产,如:认沽权证+股票,实现无风险套利。 由于平价等式成立有一个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是能够卖空,而国内市场无法满足,因此武钢股份的认购权证与认沽权证可能会因为缺乏套利机制,而偏离平价关系,投资者很难实现无风险套利。 由于权证的实际价值与市场价格差距太大,目前,基金对两权证的走势预期并不一致。仅从市场层面来看,认沽权证的上方抛压较大,认购权证由于宝钢权证的比较效应,有继续突破的机会。 抛否看创设 不过,对于何时套现,显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基金都有自己的判断。 由于实行T+0交易,权证能够容纳进去的资金持续增大,权证将成为未来半年内最活跃的一个板块。 而对于基金来说,判断权证的投资价值,可能会成为一种常态。 “接下来影响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宝钢权证的表现,另一个是创设机制的出台。”上述基金经理表示,将会根据市场即时表现,来作出投资决策。 从盘面情况看,在武钢权证双双涨停的刺激下,宝钢权证早盘也一度冲高并创出2.1元的上市以来新高,从而共同构筑起市场最耀眼的亮点。 同时,与宝钢权证相比,武钢权证的价格高得并不“离谱”,宝钢权证炒到2元,也使得投机市场对武钢权证寄予更多的期望。 特别是对于认购权证,宝钢和武钢二者有很大的相关性。 另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权证的创设。 11月22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布了《关于证券公司创设武钢权证有关事项的通知》。 根据已经发布的公告,创设机制将于28日起正式实施。此前,上证所召开研讨会,并发布创设操作细则。 “按照程序,券商28日上报方案,经过交易所等监管部门的批准,预计最快在30日,创设的武钢权证可以上市。”上述人士分析。 8月24日,当宝钢权证在1.8元左右的价位,基金经理纷纷将手中的宝钢权证出尽。 引发基金在此时出手的根本原因是国泰君安发行备兑权证的消息:国泰君安向上证所申请发行宝钢备兑权证,以期通过放大市场供应来抑制恶炒之风。如果不是发行备兑权证的消息,有基金经理可能还会继续看到2块以上。 11月22日、23日,G武钢均放量上涨,其中22日,G武钢的成交量近4.49亿元,而复牌前G武钢成交量基本维持在1亿元左右。 这被普遍认为是券商为创设武钢认购权证必需的正股作准备。 连续创设机制将加强权证和正股的联动性,增加相关正股的短线机会,上交所充分吸取了宝钢权证疯狂异动的教训。 如今,先于宝钢的备兑权证,创设武钢权证获得了批准,基金经理的判断是,一旦创设权证问世之后,武钢权证的市场表现将迅速出现分水岭。 而那时,才是真正考验基金经理权证投资策略的时刻。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