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动态 > 正文
 

门槛太高汇富无缘山西证券 港版合资基金夭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0日 18:18 21世纪经济报道

  翁嘉鸣

  正当欧美金融集团大举进入内地基金业之时,“东线却表现得相对冷淡”。

  在内地与港澳地区经贸关系日益紧密情况下,“港澳版”合资基金何时诞生也令人翘首;不过前进的道路往往是曲折的。汇富金融(资讯 行情 论坛)服务公司(KFS)11月10日与山
西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晋证)、中国高新投资集团(以下简称中国高新)签订三方终止协议,谋划近2年的合资基金项目无果而终;而就在此事件10多天前,与其同属山西国投集团的山西信托与汇丰合资成立也是非银行系基金中注册资本最大的汇丰晋信已获准开业。

  进军内地梦难圆

  KFS于前年11月底与山西证券、中国高新三方计划总投资1亿人民币,拟在上海注册成立一家基金管理公司。三方持股比例相当接近,其中KFS持有33%该数字已经触及当时外资参股比例的上限,此外山西证券占40%,中国高新持股剩余27%,原希望2004年就能获得管理部门批准。KFS具有沪深交易所B股承销和经纪资格(是中登公司B股清算会员)隶属于香港上市公司汇富金融(0188.HK)。

  截至今年中期,汇富金融资产总值和净值分别为12.56亿和6.3亿港元,由多伦多上市的汇富国际控股。该公司主席蔡冠深和总裁林家璁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持有汇富国际(KIH)而成为该公司实际控制人目前汇富金融和KIH在港加两地市场市值合计约2.4亿美元。蔡冠深拥有的新华集团在内地总投资超过20亿元,作为旗下六大业务之一的金融服务业通过KFS进入内地基金业,初衷也是看好该市场潜力,拓展在大中华地区的布局。

  直至上月汇富尚在业绩报告中表露进军内地的信念,而一个月后即宣布三方结束合作,显得有些突然。此次合资方并没有透露终止合作原因,但从两年来业界市场环境变化等因素或许可见端倪三方签署合作协议时业内仅20多家基金公司其中合资公司也仅6家,竞争程度并非现在可比。

  据笔者统计,2003年基金公司发行是近几年来受行情影响最小的一年,各时段都显得比较平均,特别是在4月中旬到11月这7个月大盘非常疲弱的状态下,每个公司发行的基金大体都能募集到20亿元左右,更有个别基金如博时、海富通和国联安等达到或接近40亿-50亿规模。也就是说,一旦发行这个公司起码是收支平衡,好的已经是过上“小康”了。

  但自去年下半年一方面发行市场转冷,而包括合资公司在内的新生力量的介入,特别是银行与国际金融巨头“强强联合”,欧美外资开始显示其掌控合资公司经营权,“僧多粥少”的业内态势愈加明显。

  港资券商感觉门槛很高

  山西证券作为山西境内唯一一家综合券商,在全国拥有25家营业部,素以资产优良,稳健著称,但净资产也仅10多个亿,属于中小券商规模。作为外资方的汇富金融在资产额上也比不上“晋证”,而其控股股东汇富国际资产总额也仅1.71亿美元,股东权益为6830万美元。尽管KIH的第一大股东蔡冠深及新华集团拥有百亿港元的庞大资产,实力也不俗。但其涉足海产、房地等多个领域,金融只是其六大业务之一,与时下国内合资的欧美外资基金公司不同,其并非以金融业务为主。

  仅从合作方比较看,面对需要拿出自身净资产的超过5%,去投入风险日益增大的业务,结合企业实力、财务压力和集团业务结构,对其多大程度能支持合资基金运营,令人似有疑虑。

  一般来看,有资格筹建基金公司的内资券商的资产相对是比较有质量的,特别对一些该类资源比较缺乏地区或者国资主导的券商,政府相关部门更“珍惜”手中不多的王牌,“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对合作对象的选择越发看重。由于同属山西国投集团控股,山西证券与山西信托注定了“剪不断”的关系。晋信与汇丰合营基金成功,晋证也曾有机会接触过汇丰谈起合资投资银行业务,又有

摩根士丹利要重组山西证券,虽然以上至今均未实现。但其频频接触国际巨头,而这一系列动作均是在与汇富、中国高新达成合资愿望之后。可见,作为山西实力最强的、唯一综合券商,寻求一个在金融领域具有强大实力的伙伴,来发展壮大自己,必然是其内心向往。

  从香港证券业情况看,欧美投资银行已经获得了香港绝大部分证券承销经纪、财富管理等业务超过半数以上市场份额,而华资券商数量多(500家左右),但门槛低(注册资金最低仅需500万港元)、普遍规模小的现象,即使号称规模最大的大福证券(资讯 行情 论坛)总资产也仅29.7亿港元,正如前述汇富金融一样,很多本土券商属于家族企业(大福证券由郑裕彤家族掌握),而该业务往往仅是其一个投资领域,虽有“战略意义”,但较之庞大的实业资产,比重并不很高。

  内地《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中三亿人民币的实收资本也给大部分港资券商出了很高的“门槛”,加上内地行业现状造成的财务压力及内资方普遍“崇拜”所谓“欧美经验”,决定了绝大多数港资券商较难参与内地合资基金的筹建。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75,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