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动态 > 正文
 

形势比人强 基金放下架子直面低端营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6日 17:56 21世纪经济报道

  姚备

  近日,第三届理财博览会在上海举行,在证券展区内有9家基金公司参展。在展会上基金公司亲自摆摊,叫卖自己的产品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现在的理财、金融展会越来越多,基金也成了参展的重要角色。

  说实话,对很多基金从业者,尤其是那些讲究行业专业度的基金业者来说,之前很少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赤膊上阵”,亲自摆摊,像推销小商品那样,摆开摊位营销自己的产品。在很多人眼里,这和专业理财的高端资产管理业形象,似乎相去甚远。

  但是形势比人强,残酷的竞争环境,逼迫业者在慢慢放下身段,学着和卖保险的跑街先生一样,直面自己的客户,尤其是中小客户。沟通,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难。但是让基金公司和自己“有点陌生”的中小基金客户投资者沟通,却还是一门学问。

  展会成“唱戏”好地方

  对不少基金公司而言,在客户服务上,一般都会给持有人进行分级,就像有些

货币基金也分A、B级一样,根据认购额和保有量多少、交易费率高低、持有人属性、持有人服务成本等划分层次,分类服务。

  这种不仅见诸基金的服务方式,也是营销效率和效果的一种体现,本无可厚非,只是时间一长,中小基金持有人往往享受到的服务效果和效率却是最低的,无形中成了最被“边缘化”的一类基金客户。

  面对中小持有人,基金公司最常用的,多是通过基金公司网站、客服电话、渠道柜台等与其进行沟通。在发行基金或持续营销时,也偶尔会通过大规模报告会、推介会、研讨会等形式,让基金经理或公司主管和中小持有人见上一面,提供一个当面问答的机会。不过很显然,所有这些沟通形式,不是缺乏面对面的沟通效果,就是太具产品推销的商业化气氛。一种淡化功利性、提高互动性和专一性的沟通平台,目前来看,真的还不多见。

  所以,像展览会这种看似低端、只具零散效应的展会,倒应该是基金公司借之加强和中小持有人平等、一对一沟通的理想平台。通过几天持续不断的人流过往,吸引潜在投资者的目光、悉心倾听现有投资者的心声,在这种突出平常态、淡化推销诉求的氛围中,面对面进行交流。基金公司通过自己公开亮相的言行,真正让客户感受到展会本身为与客户沟通搭台唱戏的功效,并进而巧妙扩大基金参展真正瞄准的商业效果。

  但基金的摆摊营销,敞开式展台,和消费品或房产楼盘不一样,基金公司要展示的,是一种有风险的金融产品。对待这种产品的营销,不单单是要通过发放一些礼品吸引投资者乃至一些过客的眼球,提升人气,更主要的还是要通过基金业者与持有人、潜在客户、一般参展过客一对一的交流,学会直面客户的营销技巧。

  作为金融产品,基金和普通消费品最大的不同,就是其产品的无形性和风险收益特征。投资者在对基金进行投资选择和决策时,一般都缺少有形的事物可以作参照标准,很多时候只能通过自己的感觉来决定。

  而这种感觉,往往就来自基金公司的品牌形象、基金产品过往的业绩表现,以及基金从业人员给投资者留下的直观感受。相比之下,基金从业人员给投资者留下的直观感受,很大程度上就是企业形象的具体表现。从业人员通过自己的言行,对能否和投资者建立起信任关系,起到很大的作用,这种信任,又成了决定投资者是否决定投资基金的关键因素。

  所以,直面客户,尤其在有很多同业一起参展、同场竞技的展会场合,要注意的是突出基金公司自身的品牌形象。这种品牌形象,不但见诸基金公司内部投资研究、运营管理、风险控制、市场开拓等各方面工作中,更和外部基金从业人员服务的态度、仪表、方式密切相关。

  展会前,基金公司应该真正潜下心来,虚心分析客户群体的需求和心理特征;展会时,则要耐心接受各类客户的咨询、建议。哪怕是质疑、投诉,坐下来,也要一对一,娓娓道来,详细介绍,答疑解惑,正确引导,听取客户自身的具体情况,把公司、产品的特征说明说透。学着一对一直面客户,基金最忠诚的基础客户群,将由此不断充实和壮大。

  “绝对回报”:唯一杆秤?

  大凡来到

理财金融展会的,不是已经有投资经验的,就是对个人理财有所需求的人士。

  对风云变化的金融市场浸淫多年,凡有

股票、基金投资经验的投资者,对基金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关注基金产品的预期绝对回报率。追求绝对回报,依旧是中小投资者心目中认为基金理财胜出直接投资的最主要,也许是唯一的优势,也是他们心中唯一的杆秤。

  然而,基于基础证券市场运作的基金产品,其未来收益性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历史业绩并不代表未来,而未来又是不确定的,所以除了极低风险的货币基金以外,其他大多数基金产品短期内的收益,始终会随着波动性的随机化而难以捉摸,而在基金管理人眼里可以预期的收益,尽管是已经过滤掉不少短期波动的中长期预期收益,但那又是投资者没有耐心而不屑一顾的指标。

  所以,即使由于对投资真谛本身的不理解、中国股市过去欠规范的发展历程影响以及基金业内某些宣传的误导,不少投资者执着地带有这样追求绝对回报的“绝对心理”,但需要明白的是,他们所要求的短期预期收益,很少能在偏股票型产品中得到真正的答案。

  投资者必须关注自身的风险承受力,尤其是在基础证券市场波动性还比较大的背景下,要关注自己短期的风险承受力。收益和风险相匹配,抛开风险谈收益,无论在展会还是其他任何场合,再到位的咨询服务,也永远给不出最终能在实践中确保到位的答案。

  由此可见,通过展会,业者不但要营销产品、营销公司,更要营销一种理念。某种程度上,基金公司与投资者一对一的沟通和服务,其实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对这种投资理念的营销,让客户真正理解基金产品的特征以及和自身实际需求的匹配度,让投资者能在某种风险条件下获得最大超额收益和最满意的服务。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4,3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