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动态 > 正文
 

银行系基金神话的另一面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1日 10:08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本刊特约作者 龚平/文

  近期,基金方面最热的报道就是“银行系基金”,产品尚未发行结束,预期规模就已经被谈论的有鼻子有眼——你50亿份,它30亿份,完全就是一种“仗未打却已经先想瓜分战利品的傲视同类、胜券在握。本周工银瑞信核心价值股票型基金开始销售,这将会明确此前的诸多疑问。

  银行基金销售能力被夸大

  有关数据显示,银行代销的、以股票型基金的规模已经从以往的占基金份额的绝大多数不断下降,现在,银行的基金销售量能够占到发行总量的1/4已经很不错。有分析认为是因为“今年的大市不好,基金缺乏赚钱效应”影响了银行客户的认购积极性。但是,今年股票市场不好不仅是对银行的客户不好,对全国所有的客户都不好。

  谈到“银行系基金”,舆论往往因为其有银行的背景而兴奋。但是,投资者会仅仅因为中国工商银行作为工银瑞信基金公司的大股东、工商银行有着良好的市场信誉而购买工银瑞信核心价值基金吗?这种简单的决策方式实在不够妥当。

  在这样一种市场背景情况之下,“银行系基金”的首发如果能够超过平均规模的一倍,是正常的,如果再多,就难免令人怀疑其中有特殊的营销手段在起作用。总之,如果股票市场的行情不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工银瑞信核心价值基金能否达到期望中数十亿元的发行目标,将是很大的疑问。

  “保留销售实力”的悖论

  日前成立的国联安德盛安心基金,规模为4.09亿份。作为其托管银行,通过工商银行销售的总量就不足1亿份。对此,市场有一种猜测:工商银行已经开始提前保留销售实力,放在即将开始销售的、自己的工银瑞信核心价值基金上。这种猜测无疑将银行推向了十分不利的位置,银行如何回答外界的疑问?

  回答一:否定——银行没有故意保存实力。那么,前期工商银行就是一直在积极销售其他基金,但销售的业绩十分不理想,尤其是国联安德盛安心。这样,这种业绩其实就可以看成是对未来“银行系基金”可能达到的销售规模的一种预告:除非有非市场化的方法,银行发行自己基金时的销售量很难达到其他基金的数十倍。

  回答二:承认——银行的确是在为日后销售自己的基金而保存实力。那么,这种合情的事情很不合理,它说明了银行的销售渠道存在着巨大的道德风险。银行方面凭什么只重视自己基金的销售?自己的基金难道是最好的基金?

  因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第一,“银行系基金”的强大之处仅仅在于有众多的销售网点,但网点数量的优势并不等于实际销售量的优势;第二,“银行系基金”暂时没有产品上的优势和业绩上的优势。

  团队组建仓促之嫌

  首只“银行系基金”不足之处还在于团队方面。工银瑞信基金公司从获批到筹建再到开业,前后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从成立到公布《招募说明书》,也仅仅是间隔一个月。这一切的速度之快,大大出乎市场的预料。

  可正是因为快,问题也就出来了。有消息说,公司成立的时候才有30多人,投研团队尚未最后组建完成,投资部目前到位的人数不多。在这样的情况下,新基金产品便仓促出台、上马,参考其他基金公司的情况,我们不禁有以下疑问:(1)在人员没有充分到位的情况下,第一只基金产品是如何设计出来的?按照笔者日常与众多基金公司产品设计人员的沟通,做完一个新产品的设计,通常要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审批时间还要另外考虑。(2)按照“对投资人负责”的从业准则,匆忙之中设计出来的产品论证充分吗?(3)这样的基金产品,与基金经理的沟通充分吗?根据笔者的了解,在部分老公司里,产品设计是要兼顾到未来基金经理的投资特点的,即度身定制。(4)研究人员都及时到岗了吗?通常基金都应该有充分的前期研究准备时间,以及有充分的对于上市公司的调研时间。

  也许有的人会说,从研究总监到很多研究员,工银瑞信都是从其他基金公司挖来的,应该有很多现成研究成果可以借用。这种看似合情合理的说法其实有很大的漏洞,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么,基金公司之间的防火墙应该如何建立?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