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动态 > 商业银行准入基金业 > 正文
 

银行系基金打破短暂均衡 基金业人才七月流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3日 19:06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孙健芳 北京报道

  第一只银行系基金——工银瑞信核心价值股票型基金尚未发行,但银行系基金公司掀起的一轮大规模挖人风暴却已来临。

  在银行系基金公司成立之前,基金业已形成了由四五十家基金公司所构成的业态,并
且达到短暂的均衡,但没想到,工行、交行和建行三家银行系基金甫一成立,就轻易地打破这种业态均衡。

  挖人风暴

  “我们公司已经有了三个人去了交行的基金公司。”鹏华基金一位副总称上海、北京的基金公司已经成为人员流动的重灾区。

  银行系基金展开了对原有基金公司人才的围剿战。随着工银瑞信、交行基金依次成立,以及上周建行基金招贴出来的“纳贤榜”,基金业发生了一场大规模人才迁徙。在银行系概念刚刚开始炒作之时,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就表示,一旦银行系基金公司成立,要尽量地挤进去。现在,“流向银行”正在成为一种时尚,“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这些自诩优秀、年轻的基金从业人员做出选择的原因。

  据悉,在工银瑞信成立之前,其招聘员工总数不过30多人,但收到应聘简历就超过10000份。“除了嘉实、易方达的员工,其他基金公司人士都向其投过简历。”上海一位基金人士透露。

  本报获悉,湘财荷银基金公司投资总监江晖已投奔工银瑞信怀抱。而他曾经的同事——华夏基金执行副总经理戴勇毅,也离职华夏准备加盟工银瑞信。

  与此同时,原嘉实基金渠道副总监周晓明、原长盛基金公司信息部总经理潘健,也纷纷加盟工银瑞信。

  不仅如此,银行系基金公司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明星经理加盟。南方基金投资总监、元老之一的李旭利,现加盟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公司。

  银行系基金咄咄逼人的优势让那些老基金公司黯然失色,即使是华夏、华安、南方这些以前看起来不错的老基金,现在也丧失了吸引人才的优势,他们的人才已经流向银行系基金。

  不但老10家基金公司正在丧失优势,曾鼎盛一时的合资基金也失去了锐气,它们的人才也在流失。例如原友邦华泰投资总监章粤萍、原景顺长城市场总监李伟现在都加盟了工银瑞信。

  一些处于中游的基金公司也未能幸免人才流失,据本报了解,原银华优势(资讯 行情 论坛)企业基金经理李学文也准备加盟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公司。

  “各家基金都出现了不稳定的情况”,上海一家基金公司人士坦言,银行系基金引发人才流动涡流已经波及到整个行业,业内开始相互撬墙角。曾昭雄,原湘财荷银投资总监,后加盟了景顺长城,现在即将加盟招商基金担任投资总监。而中融基金在原投资总监许翔加盟银华之后,也已从国内其他基金公司挖走一个投资总监。

  “现在,各家基金公司都是后院起火,老总天天忙着救火。”上海一家基金公司总经理戏谑,说这话时,北京一家基金公司总经理正忙着给公司内部人士开座谈会。

  打破均衡

  “三家银行系基金公司同时被批准成立,背景又这么强,他们引起行业动荡是正常的。”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王群航分析,“这就如基金业发生了宏观调控。”

  但这种调控却打破了基金行业原有的均衡,虽然这种均衡十分脆弱。“由于基金行业本身无技术壁垒,加上行业本身发展很短,经验积累十分有限,仍旧没有形成专业优势。”业内人士分析原因。

  一方面,基金投资依赖于基金经理和研究人员,“但对投资和研究人员来说,收入和待遇最为重要,如果有一个背景更为强大的新公司能够提供良好的平台和较高的薪酬,再加上市场对这类公司预期较好,自然吸引人才加入。”泰信基金公司市场部刘非解释。

  另一方面,基金业没有建成自己的营销渠道,从1998年开始,基金营销就开始走银行代销的路径,直到现在,基金业仍无法摆脱银行代销的局面,在此情况下,一旦银行销售不力,基金首发规模便急剧萎缩。

  但在基金业没有建立起自己的专业优势和进入门槛时,监管层却放松了对基金公司牌照的发放,这导致整个行业进入了恶性竞争阶段。

  由于基金公司业务比较单一,整个行业处于一种无差别的竞争状态,所以在牌照放松之后,基金行业永远处于“长江后浪推前浪”趋势中,后进入者必然对已经进入者产生冲击,于是造成整个行业一直不稳定。

  同时,基金业在发展中也迷失了自己,这种迷失主要体现在对自身优势定位的迷失,货币市场基金规模盲目扩张就是最好的例子。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国内货币市场基金数量已达23只之多,基金总份额高达1803亿份,较之2004年底633亿份的总份额翻了2倍。“在货币市场基金发展过程中,基金公司放弃了其具有了管理股票资产的优势,实际上他们充当了自己的掘墓人。”市场人士由此担心。

  脆弱的业态

  未来一段时间,基金行业现有格局将会更加脆弱,这表现在银行系规模迅速扩大、保险系基金预期加入对整个行业形成的冲击。

  据悉,三家上市银行招商、浦发和民生正寻求当局批准与外资组建合资基金管理公司,而保险系基金问世也在预料之中。

  “在这种背景之下,整个行业预期变得更加不稳定,新基金公司成立后,老基金公司人员将进行比较,在一些有强势背景基金公司高管的游说之下,人才流动还会发生。”王群航分析。

  人员的大流动让无大股东背景的小基金公司雪上加霜,“培养一个明星基金经理不容易,而现在由于这部分人员离去,小基金公司投资更是陷入困境。”行业内人士担心。

  最让人担心的是,“过分人员流动也让以诚信为本的基金业面临诚信缺失的危险,基金在招募说明书中公布了基金经理,客观上也就是对投资者做了承诺,而基金经理屡屡变更,这等于违背了对投资者承诺。”上海一家基金公司总经理表示。

  “在产品设计的时候,很多基金公司产品都是将基金经理作为一个产品设计因素,基金公司很多时候要根据基金经理人的意见和投资风格、长处来做产品的,整个过程中,基金经理人都提出自己的想法。”一些合资基金负责产品设计人士解释。

  “所以,作为一个投资者,其买基金时,不少人是冲着基金经理人去的,但现在由于基金经理离职,基金投资风格被打了很大折扣,而投资者要面对物是人非的格局,这是很伤害基金投资者的感情的。”一个既是基金公司又是投资者人士表示,“一旦投资者感情被伤害,整个行业将面临危局。”

  记者笔记

  基金业需不需要人才流动

  基金业需不需要人才流动?多数业内人士回答是,“这是一种市场行为”,但问题是:如此大规模的人员流动是不是合理现象?

  2004年中期,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杜书明博士与中国人民银行杨里亚完成了《中国基金经理报告》,其中统计了中国历任基金经理担任1只基金的平均时间,这个期限在当时只有18个月。

  但现在,基金经理的任职期限更短,统计数据是:2004年全年有54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变动,占基金总数的33.54%,今年上半年57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发生变动,占191只基金的29.84%,其中在第二季度,18家基金公司、37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发生变动,变动率高达19.37%,创单一季度历史记录。

  “这仅仅是根据公开资料公布出来的一部分,未来这种流动将会加剧,因为中国基金经理仍旧没有职业化,没有建立一个职业声誉。”杜书明博士表示。

  据悉,为了约束基金业人才流动。证监会准备出台《基金管理公司投资管理人员管理暂行规定》,其中将对基金经理在任职、跳槽、违法违规、损害投资人利益行为作出规定,如果基金经理人违反了证监会审慎监管的原则,证监会可以建议其他基金公司不得聘用违反规定被免职未满五年的人员担任投资管理人员。

  但杜书明博士认为这种法规约束不太合理,因为基金经理活动更多属于公司层面的活动,应该在公司层面进行约束。

  据了解,无论在英国、欧洲和美国,都没有一个法规对人员流动进行规范,但基金公司会对从业人员进行约定,任职人员在就职一家新公司时,通常公司会对其提出竞业限制,即如果基金经理离开公司,未来3个月、6个月或者10个月不能到竞争对手那里工作。

  “他们更多是通过市场化的竞争达到这一点,或许国内基金业还需要发展一段时间才能达到这个层次。”国海富兰克林人士表示。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基金新闻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