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基金奏响关门挽歌 数家筹备组曲终人散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7日 15:48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汪涛 上海报道 元合的悲剧 整整两年,元合基金以最出乎意料,也是最坏的现实结束。
7月14日,当记者赶到时,位于上海世纪大道浦项广场的元合基金办公室只剩下几个人,墙上那块布满灰尘的招牌仍然留着,让经过的人知道这里曾经是一家基金公司。 “元合公司的高层已提前一个月正式通知员工元合基金解散。随后,元合基金筹备组也相继解散。”一位当事人介绍,“现在,所有公司人员都已经各奔东西了。” 对曾经的元合员工来说,两年无果而终的筹备是一段痛苦的经历。 经过几个月的前期准备,2003年9月30日,天合基金获得证监会的筹建批准,而筹备组的拟任总经理吕萍来自东北证券。在给证监会的报送材料中,天合基金由天一证券、信达投资和湖南高科技创业投资共同发起设立,注册地在上海注册资本金1亿元,其中天一证券出资40%信达投资出资30%,湖南高创出资30%。后来由于注册商标权的原因,已经获得筹建批文的天合基金改名为元合基金。 2004年5月19日,是最初预定的元合基金开张的日子,拿到筹建批文后,公司开始了一系列的选择办公地址、招聘人员、添置设备等工作。随后,公司安排了一系列庆祝活动,包括电视采访、新闻发布会等。 “当时花费了很大的精力邀请投资大师罗杰斯加盟,并且已经达成协议,罗杰斯将作为元合基金的投资顾问。”一位员工回忆,“原本的安排是5月19日元合开业,5月23日罗杰斯到上海,参加元合基金组织的一系列活动。” 这是一个漂亮的策划!然而,就在紧张准备时期,5月15日突然传来消息,元合无法如期开业,这给元合的上下员工的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开业推迟后,元合与罗杰斯的合作计划泡汤,罗后来成为了汇添富的投资顾问。 “由于天一证券方面的原因,证监会驳回了元合开业申请,不过当时只是说开业要推迟到2004年的10月。”一位曾经参与筹备的人士如此说。 内部有些员工已经意识到前景不妙,从2004年6月份开始,筹备组人员陆续“逃离”。元合筹备组的员工主要是两类,一类来自天一证券,另一类来自东北证券。而到了筹备组后期,随着人员的撤离,留下来的大部分都是东北证券过来的人员。 而到了2004年10月,元合的开业还是没有成功,三家股东之间的矛盾也开始全面激化。 2004年11月15日,沪市著名的老庄股宁波富达(600724.SH)启动“跳水行情”,以9.88%的跌幅居沪深跌幅榜之首。宁波富达乃天一证券的重仓股。 当时市场有传言,天一证券挪用客户保证金达5亿多元,要通过宁波富达大规模出货来赔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主发起人天一证券的问题愈发严重,基金公司成立的梦想彻底破灭。”上述的当事人说。 筹备组解散后,大部分人都选择了离开,只有少数人回到天一证券。 “解散的时候大家都很沮丧,如今,元合已成为了伤心往事。”一位坚守到最后的人士表示,“也有许多人选择到另一家基金参与筹备工作,追逐两年前的梦想。” 渤海关门与第一撤离 元合的结局不是个案。 在经历了近四年的筹备之后,渤海基金筹备组负责人车文立的离开更加显得落寞。 “年初,渤海证券下发了一个文,宣布筹备组解散的事情。”除了元合,渤海基金是另一个撤消筹备组的典型。 早在2002年7月10日,渤海基金管理公司就获得筹建批文,当时渤海证券作为主发起人占了55%的股份,另外还有龙建路桥股份等股东参与。同时期获准筹建的公司有国联安、招商等,当时证券市场还处在牛市末期。 2004年开始,关于渤海证券资金链断裂的疑问广为流传,市场低迷,券商生存不容乐观。渤海证券以总部“自营”的账户在TCL(000100.SZ)和莲花味精600186.SH上损失惨重,让人产生“资金链是否断裂”的猜疑。 同时,在天津的另一家基金公司天弘基金的成立也加速了渤海基金的撤退,天弘基金是2003年获得筹建批文的。2004年11月,天弘基金开业。成为环渤海地区第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天津信托作为主发起人,其他股东还有兵器财务、山西漳泽电力(000767.SZ)等。 无奈之下,2004年年底,车文立等人率筹备组撤离天津。2005年年初筹备组正式宣布解散。 有的人选择了辞职,有的则分配到公司的其他职位,现在,渤海证券已经没有基金筹备组这个部门了。 同样带着筹备组组长头衔遗憾离开的还有第一基金的洪榕。当时的洪也是踌躇满志。 不过,第一基金筹备时间相对较短,2004年年初开始筹划,这相对于元合基金和渤海基金来说是一个幸运。 在2004年10月,第一基金向证监会递交申报材料的时候,吃了第一次闭门羹,当时基金法颁布不久,六个配套法规尚未正式出台,对新基金公司的设立也没有新的规定。 证监会虽然接受了申报材料,但并没有进行受理。 但第一基金的筹备仍在继续进行,第一证券与一家港台背景的境外券商进行合资洽谈,对方多次到第一证券上海总部,沟通进行得很顺利。 随后第一证券,披露2004年年报,报表显示业绩亏损4629万元,这与《基金法》对基金公司股东“具有较好的经营业绩,持续经营3个以上完整的会计年度”的要求违背。 随后,第一证券风云突变,撤回珠海,四方控股与第一证券控股股东第一投资集团签订意向,欲收购第一证券50%的股权。 第一基金也从此烟消云散。 筹备组解散不是一笔小数目 “筹备组解散并不需要证监会的审批,基金公司不能正常成立,应该由股东来承担这样的风险。”证监会基金部一位官员表示。 筹备组关门带来的经济损失不是一笔小数目。 元合基金筹备人员在2004年初已经到位,最多的时候有30多人,2004年4月16日,杭州信雅达公司与元合基金的客户服务中心及网站系统签定合作项目,筹备期间,元合单机房投入一项就耗费1200多万元。 再加上包括租金、人员等等,筹建的基金公司关门带来的损失超过几千万,股东之间也因此产生了激烈的纠纷。 对于员工来说,损失同样不小,坚持到最后的员工,没有等来奇迹的发生,许多员工在期间呆了两年多的时间,同时期的很多公司,如长信已经发了好几个产品。 以元合为例,解散时,按照上海市有关规定,给员工相应的补偿,但筹备期间工资都是打7折发放,并在公司开业后再补发,但筹备组解散后补发变成了永远不能实现的东西。 有不少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尽早将开业无望的筹备组解散也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