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分享股改成果 QFII底部偷袭股市内在逻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6日 09:21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欧阳晓红 北京报道 在其他机构投资者纷纷出逃中国股市之际,QFII却频频增仓。 “没错,基金在抛股票,我们却在一路增持,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看好市场,更不说明股市已见底部。”6月22日,一位QFII机构权威人士(简称Z先生)这样告诉记者。
说这话的时候,Z先生还陶醉在第二批42家股权分置试点持股受益喜悦之中。在他看来,在试点公司上的建仓纯属意外收获——当初选股之际并未考虑任何利好因素。 坐享“股改”? “我们每天都会接到上市公司要求参与试点投票的电话。”Z先生说,“为避嫌我们肯定不会对任何投票表态;有好处则照单全收。” 面对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处事精明的QFII干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坐享“股改”之成。 在Z先生看来,投与不投结果都一样,投了以后可能还涉及法律后果。“意味着永远支持管理层吗?那么,中国少数股东会怎样看我们,这不是随意玩玩而已,信誉太重要了,我们玩不起。”他说。 他不明白,莫非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去送股了就是到底了?但凡长江电力的投资者就从来没有亏过,其母公司也不需要资金,却受命要去送股。但送给谁呢?“持股者是动态的,补偿也可以理解,但应视情况而定,而不能被‘牵着鼻子’走。愿不愿股改应由上市公司自己去决定。”一位长江电力的人士曾向他抱怨。 他说他有理由相信股权分置改的方向与初衷都是好的,但惟恐被矫枉过正,应让市场去发挥自我调节功能。 Z先生同时表示,其买入的股票很多,但数量不会太大。“就像当我们帮客户买入一支试点股,并额外得到送股时,他们不会要求太多,更不愿介入投票——那就像一场‘投资剧’,旁观者清。” 于是,有意思的是,一边等着外管局新增额度的下发,一边发股改“意外之财”的QFII静享“渔翁之利”。 资料显示,在42家第二批股改试点名单中,QFII持有5家股票,如上港集箱、宝钢股份、中化国际、长江电力、海特高新等。 投资嗜好 相对于中国上万亿元的流通市值和3000多亿的基金而言,QFII目前所占的份额尚小,QFII能“兴多大风作多大浪”? “很多时候,市场都还没有读懂,QFII就进来了。从去年至今,瑞士银行在燕京的持仓,德意志在中兴的持仓等一直稳定上升,包括今年一季度瑞银对长江电力的建仓等,均体现出共同的特点,就是QFII长线眼光的风格。”美联融通投资顾问公司副总经理顾灿奇说。 而记者据了解,A股市场极为活跃的瑞士银行早在去年底,其8亿美元的QFII投资额度就已经用完,新批的4亿美元额度亦即将告罄,并正在筹划申请3-5亿美元新增额度。 用瑞士银行证券亚洲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袁淑琴的话说,瑞银最高交易量可达上证所总成交量的3%-4%,而一般情况下保持在0.5%左右。 “德意志银行3亿美元的投资额度已经用完,希望能够申请到更多的额度以满足国际投资者对中国A股股票的需求。”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李晶曾公开向媒体表示。 此外,QFII活跃程度差别很大:虽说目前共27家QFII获得了投资额度,但持仓名单见诸报端的仅瑞银、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银行、德意志银行、汇丰银行、恒生银行、花旗等数家;其操作风格主要也可分成两种,一种是瑞银代表的是以重仓持股为主的激进派别,一种是花旗代表的是以持有可转债为主的保守派别。 “QFII买股票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寻找优质企业的过程,意味着买公司、买企业,分享企业的成长效益,其价值理念对国内资本市场的有一定借鉴意义。”顾评价;但也有分析人士认为,QFII不过是扮演一家经纪类券商的角色,接受客户的指令负责下单而已,手段不见得有多高明。 | ||||||||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