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号基金进场 挑动基金业新一轮人才流动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13日 05:40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 ||||||||
在5月30日获得了中国银监会的批准后,交通银行网站上交行投资设立的基金公司的招聘主体悄然出现了细微变化,前期的交通银行将联合国际著名的资产管理公司与国内知名企业共同发起设立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变为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公司(筹)。这无疑暗示着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距离最终成立已一步之遥。 此前,中国证监会已批准工银瑞信基金管理公司设立。银行号进场带来的基金业新一
先天优势 核心业务骨干的岗位是基金公司这一轮人才流动的主要去向。相比较现有的基金公司,银行号基金公司的最大吸引力在于,它兼具了中外合资公司的治理结构和银行渠道的综合优势。 市场目前普遍认为,银行号基金公司尽管仍将面临市场环境不景气、投资工具有待拓宽等基金业的共性问题,但在基本解决了渠道问题后,银行号基金公司有着更大的余地去集中力量应对挑战。正是上述优势的存在,对于相当部分有志于基金行业,但对于当前困境有着现实顾虑的优秀人才充满了诱惑。 从银行方面来说,对于优秀人才的渴望,早就溢于言表。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公司(筹)等银行号基金公司正在进行的高标准人才招聘,为的是通过面向海内外招聘引进基金行业的优秀人才,快速打造出一流的基金管理公司。 据悉,银行号基金公司的人才库搭建基本通过两条腿走路的模式来完成。一方面,筹备组聘请了猎头公司,为基金公司的重要岗位在境内外市场上物色人选,另一方面,基金公司的招聘工作也通过在银行网站发布基金公司招聘广告的形式展开。 人才整合 实际上,这是在中外合资基金公司成立后,基金业新一轮值得期待的人才大流动。 几年前,以券商、信托为班底的首批基金管理公司是当时一个全新的事物,其吸引了众多投资高手进入基金市场,构成了基金业的第一次人才流动。 尽管各方对于洋基金经理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合资公司的整体优势已基本得到了确认,个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合资公司的经验、技术和制度优势。随着合资公司的集中涌现,本土基金公司一方面面临着优秀人才争夺,另一方面也在竞争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身的人员素质。基金业的第二次人才流动由此形成。 曾有不少人对于部分基金公司的生存现状表示了忧虑,认为阶段性饱和下的生存压力是一些无核心竞争力基金公司无法逾越的一道鸿沟,而如何从低层次的简单追求数量扩张向有序地、适应市场现实需求的扩张过渡是基金行业摆脱低层次扩张的一个重要命题。 在此过程中,人力资源的整合成为一个必然趋势。工行、交行等银行号基金公司此时的出现,不可避免地加速了这一整合。据分析,市场营销和投资这基金公司的两大核心部门仍将是此轮人才流动的重头戏。 螺旋上升 交银施罗德、工银瑞信等银行号基金公司之所以能未到先红,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些基金公司并不是简单局限于一类基金产品如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上,而是将迅速全面进入各类基金产品的领域,与先期入场的各路同业展开全面较量。 市场观察人士曾分析指出,在资本市场人气低迷的大背景下,银行号基金公司的加速获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理解为监管层希望传递的积极信号,因此未来在股票基金的推出上,银行号基金公司丝毫不会遇到政策阻力。 与这一分析可以形成佐证的是银行号基金公司的公开招聘信息。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筹)的招聘启事中,明确提出了股票基金经理1名的需求。负责股票基金的投资管理工作是招聘对于这一职位的职责描述。 之所以有理由对于新一轮的人才流动有所期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目前已亮相的外资都非等闲之辈,即便在海外市场有着不小的来头。如与交通银行合资的施罗德集团是一家全球性专业资产管理公司,截至2005年3月底,集团旗下管理的资产总额超过2000亿美元,集团利用专业资产管理公司广泛分布的全球网络,以及250名资深基金经理和分析员覆盖全球的投资市场,为客户提供丰富的产品系列和综合服务。 事实上,基金业的几次人才整合,每一次都会对基金行业向高一层次发展产生积极意义。螺旋式上升的人才整合格局下,更有利于一批龙头基金公司的脱颖而出。如果说,中外合资基金公司的成立对于行业风险控制等成熟理念的形成多少有所促动的话,那么有着外资基因的银行号基金公司则在实现基金公司股东主体多元化的同时,更被赋予了提振行业士气的重托。 作者:记者 王炯 (来源:上海证券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