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难卖员工被迫兜底 利益驱动银行内部摊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8日 02:07 每日经济新闻 | |||||||||
“我们在静安区零售只卖了8万。”一家基金公司的有关负责人昨日无奈地说,公司首只基金离发行期结束只有一周左右,而上海地区十几个亿的销售目标远未完成。不过他透露,代销这只基金的银行已经承诺,要求银行员工内部“消化”既定的销售额度。 人民币理财产品进入市场之后,基金销售雪上加霜。而股市的持续低迷,也严重影响了相关基金的销售。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自己“吃进”代销额度已经成为经常使用的手段。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员工私下透露,目前每次销售基金时,银行都会派给内部员工一些销售任务。如果任务完不成,就要“内部处理”,即让银行员工按一定的份额把这部分未销售的余额买下。 既然销售任务的完成只能依赖内部摊派,对这种非正常的销售形式,银行为何兴趣不减?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基金业人士透露,在银行和基金公司的合作中,银行的收入主要来自代销费、托管费和交易费,其中托管费是固定的0.25%,以一只基金平均资产规模40亿元计算,一年下来的托管费就可达到1000万元。同时,托管银行也是基金的实际资金持有人,部分闲置资金带来的衍生贷款使银行的收益绝不仅仅只是0.25%。 利益驱动之下,银行往往努力争取托管行地位。而银行要成为新基金的托管行,一般代销基金量要达到基金规模的一半以上。于是,为了多卖基金,一些银行开始向内部员工摊派。 不过,开放式基金发行的密集期刚刚开始。一位基金业内人士透露,2005年基金发行量肯定会超过2004年,且货币基金将成为2005年发行的主要品种。但随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全面进军人民币理财市场,货币基金可能受到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挤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