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神针大盘蓝筹频频遭重创 基金狂抛外资猛进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8日 10:49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 |||||||||
自8月下旬以来,担当着股市“定海神针”功能的大盘蓝筹股频遭重创,股价一路下滑。以中国石化、G宝钢、华能国际这三只A股市场市值最大的股票为例,自8月至今,期间的最大跌幅分别达到15%、26%、20%,远远超过同期沪深指数11%的跌幅。 而与此同时,考虑对价因素后,无论是分红回报、市盈率乃至实业的重置成本等角度来考虑,这批蓝筹股的估值均接近或明显低于海外市场的最低水平。部分A股股票的市场价
大盘蓝筹股,你究竟被谁抛弃? 接轨说 以往每逢大盘股引领股市下跌时,市场最具说服力的看空理由就是“股价接轨说”。A股市场与海外同类股票的估值相比明显高估,分红回报过低,非流通股问题影响市场长期预期等堪称看衰A股市场的三大“老生常谈”。 不过这次下跌显然无法再使用此借口。以刚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G宝钢为例,11月17日,G宝钢报收于3.85元,市盈率4.8倍,未来3年里的年分红回报率接近8%。而在同一天,世界钢铁巨头米塔尔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报价为26.51美元,分红回报率仅为0.75%。另一个巨头韩国浦项钢铁的报价为50.66美元,分红回报率为3.08%,均大大低于宝钢水平。 与近两年国内对钢铁行业的估值大幅起落不同,在纽约交易所上市的浦项和米塔尔的走势要稳健许多。最近5年,浦项和米塔尔大涨小回,最大涨幅接近5倍。面对钢价整体下调的不利局面,米塔尔近三个月的下跌幅度不足16%,浦项3个月内的股价调整幅度只有6.5%。 国内的比较同样如此,以最悲观的状况测算G宝钢投资收益率,假设G宝钢明年起每股收益降至0.50元,3年后,分红水平只有近5年的一半,股价跌至超出想象的2.50元每股。只需每年等量投资G宝钢,未来7年的内含收益率也能达到8.5%。而11月17日,交易所挂牌的15年期国债的年收益率只有3.75%。 外资机构大举扫货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钢铁巨头的米塔尔近期刚刚受让了国内上市公司华菱管线36.67%的股份。在承诺未来为华菱管线的股改支付对价的基础上,米塔尔受让华菱管线的价格也达到4.31元,与公司净资产相比溢价6.06%。相比之下,G宝钢11月17日的收盘价相比净资产的折价为8%。即使不论业内排名第一的宝钢与华菱的估值差距,仅考察市净率,G宝钢股价就要比外资场外受让华菱管线的价格还要低15%,这样的倒挂实在让人看不懂。 若以如今A股市场的估值水平,外资理论上只需用1100亿元人民币就能将中国最大的三个钢铁上市企业:宝钢、武钢、鞍钢新轧全面收购。按照国信证券研究员郑东的估计,这样的总估值远远未达重建一个宝钢的资金需求,难怪QFII会对宝钢这样的大盘蓝筹股趋之若鹜。 公开信息显示,在第三季度内,瑞士银行、高盛、摩根士丹利等知名的国际投行大手笔增持G宝钢。其中,瑞士银行增持了4477万股,跃居宝钢第一大流通股东,高盛一口气增持4300万股以上,环比增持70%。摩根士丹利的持股数也增加到6608万股。QFII的大手笔增仓与内地机构们的先后减持形成鲜明对比。 内资机构以偏概全? 与外资机构的态度相反,三季度减持蓝筹股却仅仅是内地机构们“小试牛刀”。进入十月份后,以基金为代表的内资机构,进一步大幅度减持周期类股票,钢铁、石化等大市值行业首当其冲,在10月的前两个交易周内,这两个行业的平均跌幅接近10%。受此影响,上证指数再度跌破1100点。 那么基金究竟是出于何种原因大比例出售周期类股票呢。在和一些投资经理的交流中,答案终于浮出水面。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周期论”:部分机构认为钢铁、电力、石化等行业属于周期性行业,伴随着宏观经济的调整,这些行业的生产力过剩将充分显现,行业经营将进一步下滑。股价还会进一步下跌。因此,回避减持是为上策。 对此,一些业内人士则深不以为然,一些资深的投资人士认为,业内如今对钢铁等周期类股票的看法,是典型的以偏概全,把发烧感冒之类的毛病看成了SARS。“钢铁行业确实面临调控,行业的景气也在下降,但市场现在已经把钢铁行业的估值看到谷底去了。难道没注意QFII正在不断增仓大盘蓝筹么,他们可是把周期类行业概念引入A股市场的人!” 而瑞银在11月16日发表的最新报告,则继续给予宝钢“buy-2”的评级,报告认为,虽然未来两年钢价将继续下调,但宝钢股价的调整已出现了过度的情况,该机构对未来12个月宝钢的价格预期是每股6.9元至7.7元。 羊群效应 除了对行业周期的担忧外,基金投资的“羊群效应”在大盘蓝筹股的走势中也起了相当的作用。一些基金从同业排名考虑。在发现对手减持大盘蓝筹股票的迹象后,为回避股价短期内的下跌而抢先出手,由此形成的“羊群效应”成为震荡蓝筹市场的重要原因。 不过,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担心,这种对个体“理性”的做法对整个群体来说可能是战略上的“灾难”。作为内资的最大机构群体,基金持有的股票市值截至3季度已经超过1600亿,约占沪深两市流通总市值的15%以上。这样的群体如果因为行业竞争机制和短期排名的考量,而产生远离大盘蓝筹的“羊群效应”的话,那么很可能是在低价将A股市场的中坚资产和绝对影响力拱手让与他人。这在明后两年金融市场的大改革中势必处于被动。而从现在QFII大举建仓大盘蓝筹股的情况看,这个迹象已经开始出现。 上海证券报记者 周宏 新浪财经提醒:>>文中提及相关个股详细资料请在此查询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