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ETF安享盛宴 规模增长30%收益率最高超50%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6日 14:48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 |||||||||
□ 晨星(深圳)基金研究中心 林晟 2005年美国ETF管理规模增长近30%,新上市只数创历史新高,一些跟踪国际和能源行业指数的ETF,获得了超过50%的收益;2006年ETF将继续扩军,将出现更多不同跟踪标的的ETF。
2005年美国ETF市场发展势头强劲,年末ETF管理的资产规模比2004年增加了近30%,且资金流入稳步上升;2005年新上市ETF的只数创出历史新高;ETF的作用也逐渐得到广大投资者的关注和认可,并给基金行业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收益率最高超50% 大多数跟踪大市场指数的股票型ETF于2005年获得了正回报,比如Vanguard Total Stock Market VIPERs 和 StreetTracks Total Market ETF 都超过6%。而一些跟踪国际和能源行业指数的ETF获得了更高的收益,比如IShares MSCI Brazil 和iShares MSCI South Korea收益率甚至超过50%;而受益于石油价格上涨的Energy Select Sector SPDR 和 Vanguard Energy VIPERs等也都获得了40%左右的收益。 强者恒强 2005年共发行51只ETF,规模最大的三只为先锋2005年3月份发行的Vanguard European Stock VIPERs、Vanguard Pacific Stock VIPERs和Vanguard Emerging Markets Stock VIPERs,至今年一月底,其净资产分别为164亿美元、91亿美元和86亿美元。而至今年一月底,2004年发行的ETF中规模最大的二只也是先锋发行的,全部ETF中规模最大的还是先锋。其吸引资金注意力的主要原因,就是其在同类基金中较低的费用率。目前先锋与巴克莱公司为ETF市场中管理规模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仅这两家就在ETF市场中占据了近40%的管理资产。此外,近两年发行的ETF中规模较大的都是与新兴市场和贵金属相关的基金,可见,投资者普遍追捧的是市场中的领先者以及行业预期较好的ETF。 PowerShares公司2005年就发行了32只ETF,占总数的近60%,成为ETF市场的新星。但迅速扩张也留下了不少隐患。 集体迁移 2005年ETF市场中出现了许多重大的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巴克莱公司宣布,今后两年内将其81只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ETF全部迁移到纽约证券交易所。投资者可能对此举不甚理解,因为前后并没感到有什么差别。但巴克莱公司表示,虽然美国证券交易所是ETF的发源地,但纽约证券交易所不断的技术升级使之有利于推动巴克莱进一步发展其ETF系列(iShares)。 发行加快 美国证监会只花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审核通过了第一只基于货币汇率的ETF发行。该ETF跟踪的是欧元与美元的汇率变动,对比第一只与黄金价格挂钩的ETF耗时两年的审核时间,显然,美国证监会对“另类”ETF的审核开始加快,意味着ETF市场已经得到行业及监管方的重视。 指数变更 许多ETF跟踪的指数都是标普公司开发的指数。去年标普公司决定放弃其原有的按市净率划分股票风格的方法(Barra公司提供),而改用花旗提供的方法。因为Barra的靠单一指标划分价值、成长股的准确性曾遭到质疑,而且经常发生风格漂移的股票会给ETF的运作产生额外的交易。花旗的划分方法是引进多因素模型,而且允许一个股票同时拥有价值和成长的特性,同时进入两个不同风格指数的计算,有利于ETF减小不必要的换手。巴克莱公司旗下的ETF于2005年12月开始采用这一新的跟踪指数。 指数基金价格战 ETF的低成本优势给其它基金带来了竞争压力,富达投资、先锋集团等都降低了旗下传统指数基金的费率。富达投资先将旗下的传统股票指数基金的费用率降至0.10%,后来又进一步对10万美元以上的投资者给予0.07%的优惠费率。这给ETF带来一定压力,因为与普通的指数基金相比,ETF的投资者还要支付佣金,因此目前情况下个别普通指数基金的成本反而更低了。 ETF的扩张趋势将在2006年仍将延续。投资者将可以看到:更多不同跟踪标的的ETF(美国证监会已经审核通过了多种商品指数ETF,包括多种商品的加权平均指数);积极型ETF的酝酿及诞生;债券ETF的发展壮大(目前还只有6只);与现有ETF有一定差异的ETF基金(如前面提到的跟踪花旗指数的大盘成长ETF等)。面对这一轮ETF扩军,投资者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按自己的投资目标及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ETF。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