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环球基金 > 新基金业 > 正文
 

高风险对冲基金引发忧虑 看不透的风险隐约显现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4日 19:12 金时网·金融时报

  记者 陶冶

  关注对冲基金的人们一定不会忘记,在1998年美国对冲基金长期资产管理公司(LTCM)开始走下坡路并濒临破产的时候,美联储官员曾经如何忧心如焚。他们担心一旦对冲基金破产,整个金融市场将面临大幅波动,进而给全球经济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事实上,正是这样一种担忧促成美联储紧急召集以美林、摩根为首的15家国际性金融机构注资37.25亿美元购
买了LTCM90%股权,共同接管该公司,从而避免其清盘倒闭的厄运。从那以后,全球金融体系基本上没有再经历过类似的考验。但是今年以来,这一领域的戏剧性增长又推高了1998年危机重现的风险。

  眼下的情形虽远没有暗示危机已近在咫尺,但确实给人们提出了一些重要问题:在尽人皆知投资对冲基金回报丰厚的情况下,一旦这种基金遭遇打击或走下坡路的话,整个金融市场将作何反应?对冲基金的行动是否会再次威胁经济?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冲基金对今日的金融市场来说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在1998年LTCM濒临倒闭的时候,该公司共管理50亿美元的投资者资产。而7年后的今天,对冲基金整个行业规模几乎增加了两倍,管理投资基金金额超过1万亿美元。集中如此高密度的投资者资产使得人们对于整个对冲基金行业的可信度愈发敏感。

  利润总是伴随风险而存在,反之亦然。总管理资产2%加上基金收益20%的可观佣金,成为对冲基金经理们厮杀金融市场的有效动力。对于大型基金公司来说,这样的佣金结构意味着,一年的成功运作即可给基金经理们带来受用一生的财富。但是,随着过去几年分享对冲基金这块大蛋糕的庄家越来越多,竞争也日益激烈,导致边际收益率不断缩水。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持可观的收益,不少对冲基金经理不得不寻找新的、往往是更冒险的投资方法和渠道。

  此种集群效应如今在一些市场上已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在对冲基金占主导地位的固定收益套利和可转换债券套利市场上,尤其如此。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针对全球金融安全发布的最新报告,目前在上述市场上对冲基金已经占据了80%到90%的份额。一旦这些基金在受压之下同时出售手中持有的可变现资产,则整个金融市场将面临十分严竣的挑战。为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专门发布了警惕对冲基金潜在风险的金融安全警告。

  那么,局外人如何能够判断对冲基金的风险呢?自从美联储紧急救援LTCM之后,对冲基金的杠杆效应就已经成为监管机构在处理基金问题时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这种杠杆效应对于对冲基金来说极富吸引力,原因在于它可以允许对冲基金在操作的过程中加大赌注。这样,在判断正确的时候,对冲基金有可能成倍获益;不过在判断错误的时候,损失也会成倍增加。

  再来看看LTCM的例子。与量子基金、老虎基金、欧米伽基金一起被称为国际四大对冲基金的LTCM,凭借50亿美元的起始资本,通过反复抵押其证券资产,最终可以管理估计潜在价值为125万亿美元的投资资产。这就意味着,在杠杆效应之下,即便LTCM暂时冻结价值1万亿美元的仓位,也有可能给整个体系带来风险。

  那么这种杠杆效应在今天又作何表现呢?美联储纽约分行行长盖纳在最近的一次发言中指出,自1998年美联储紧急救援LTCM之后,对冲基金行业的杠杆效应已总体有所削弱。但是去年,美联储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注意到,受竞争压力影响,这种效应在某些领域又有所回升。

  问题是杠杆效应本身并不能真正反映风险的大小。即使对冲基金行业整体发展稳健,只要有几个坏的案例,整个行业的声誉可能就会岌岌可危,1998年LTCM的危机就是一个例子。最近华尔街上有关高风险对冲基金的议论又是此起彼伏。特别是一些和对冲基金打交道的交易商们怀疑眼下某些领域内对冲基金的杠杆效应已经超过了当年的LTCM。另外,他们担心的是广义上的经济杠杆效应,即不仅仅是来自对冲基金筹集资金的杠杆效应,也包括那些金融衍生工具和其他复杂金融安排所带来的风险。也就是说,即使在借贷或资产负债杠杆相对温和的情况下,总体经济杠杆效应也可能很高。人们的另一个担忧在于,有些对冲基金不仅仅投资于市场,而且也投资于其他的对冲基金。这样,无论收益还是风险都会呈现一种叠加效应。和这些对冲基金打交道的金融合作伙伴风险将大大增加,进而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对于监管机构和公众来说,目前所能获得的有关杠杆效应的信息远不能让人安心。对冲基金研究团体的分析来源于各基金自发提交的报告。也就是说,这些分析数据反映的仅仅是该行业中有限的表现较为优秀的部分。国际证券及衍生品市场研究中心2003年的一份报告显示,对冲基金的资产负债杠杆比例为1至25倍,但由于对冲基金可以随时调整仓位或增加杠杆比例,因此这些静态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往往是不可靠的。

  事实上,只要不实现所有对冲基金业务的完全披露,就不可能真正了解整体经济的杠杆效应。也就是说,目前各银行、政府机构乃至华尔街的许多决策者们仅仅也只能是猜测可能潜在的风险。各个基金都能提供与本机构相关的数据和事实,但谁也不知道整个市场到底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而这可能恰恰是最大的风险所在。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对冲基金新闻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