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基金在中国股市有进有退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7日 10:53 经济参考报 | ||||||||
摘自英国《金融时报》 一些外国基金管理公司可能对当时决定在中国扩展业务感到后悔。 过去12个月里,由于中国股票市场持续低迷,许多中国境内的基金管理公司已被迫放弃它们的财务目标,并取消推出基金的计划。
虽然一些基金管理公司抱怨说要缩减规模或退出市场,也有一些基金公司准备留守。瑞士银行(UBS)、德意志银行(DeutscheBank)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CSFB)等一些世界最大金融集团正加大努力,要在中国巨大的储蓄中分一杯羹,包括其3万亿美元银行储蓄在内。 中国要求外国基金管理公司在本地的合资公司里持少数股权,但预计中国仍然是那些寻求在亚洲扩展业务的国际集团的首选。 有着7年历史的中国基金管理业包括41家完全运作的企业,其中有15家中外合资企业。另有8家中外合资公司迄今还没有推出产品,其中包括汇丰银行(HSBC)在中国的合资公司。 今年,瑞士银行和德意志银行两家大型外国公司通过收购现有企业股权,加入了竞争行列。两家公司都选择了收购的方式,但它们的目标和投资策略几乎完全不同。 瑞士银行取得了DragonAssetManagement49%的股份,达到了持股上限,后者是一家小型企业,据说目前处于亏损。与之不同的是,德意志银行收购了嘉实基金管理公司(HarvestFundManagement)19.5%的股份。嘉实是中国国内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据悉该公司去年零售业务取得了3000万美元的管理费收入。 专业研究公司Z-BenAdvisors负责人彼得·亚历山大认为,想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基金管理公司将沿袭这两个模式中的一个。“瑞士银行面临着经营风险,但它对该企业有很大的控制权,”他说,“德意志银行在采用一种风险较低的策略,因为它选择了一个更具实力的合作伙伴,但它对企业的控制能力可能有限。” 德意志银行表示,选择相对较小持股比例的部分原因是,想把合资企业当作关联企业来对待,这种投资形式不影响公司的税前利润。 过去12个月中,外国基金管理公司一直在设法提高它们在中国合资企业内的持股。但业内专家认为,谈判遇到了麻烦,因为一些中资方(特别是非金融企业)试图以最高价卖掉它们的股份。 根据去年12月底生效的新规定,外国基金管理公司的持股权上限从33%提高至49%。大多数中外合资企业的协议允许外资方以双方协商达成的价格收购额外16%的股份,一些本地合资方认为,这一认购权不再反映出某些企业取得的成功。 这没能避免一些坊间传言,称德意志银行为嘉实基金的股份支付了高价——高达账面价值的7倍;相比之下,一些认购权协议中的价格只是账面价值的两至三倍。分析师估计,德意志银行和瑞士银行分别以2200万美元和1700万美元收购了那些股份。 中国监管机构近期开始批准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中国工商银行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的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尤其引人注目。此举预计将加大现有基金管理公司的竞争压力,包括中外合资公司和本土证券公司。 因此找到正确的投资目标和合资伙伴非常重要。“如果你正寻找投资机会,则必须重点关注那些已证明其盈利能力的优质公司,”富通投资的埃德加先生说,“你需要有良好的现金流来投资到未来的商机中,比如企业养老金和国内客户的海外投资等。” 鉴于不利的股票市场环境,一些合资企业的外资方或许想要认输出局。但其它一些公司将坚持这样一种信念:中国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机会。(来源:经济参考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