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中央财大专家:人民币升值并不是最佳选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7日 15:35 世华财讯

  中央财经大学专家郭田勇认为,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带来的后果尚难预料,并不是一个最佳的选择;而是应当将其作为宏观经济政策中不得不用的最后一招。

  据北京现代商报7月27日报道,在日前举行的民建中央经济形势研讨会上,民建委员们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宏观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针对各方对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却认为,升值应为宏观调控的最后一招。

  郭田勇表示,央行21日宣布从8月15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的确只能说是微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能直接冻结

商业银行资金,强化流动性管理。据测算,上调0.5个百分点大约能一次性锁定1500亿元资金。加上7月份的上调,央行已经至少锁定了3000亿元资金。虽然这与上半年新增贷款量(前6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18万亿元)相比只是个小数目,但央行已然是向市场释放出了明确的进一步紧缩货币的信号。

  郭田勇表示,抑制银行信贷资金过快增长是央行必须解决的难题。但与加息和升值相比,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无疑是力度最轻的。与加息相比,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直接针对商业银行实施的货币政策工具,不像加息“一刀切”式直接影响企业财务和人民生活,更不会带来升值过快导致的热钱涌入和失业增加等问题。

  郭田勇认为,相对于

人民币升值而言,提高工资特别是提高出口导向型企业工人的工资水平应为当前的更优选择。工资水平升高后,名义汇率虽然没有发生变化,但由于企业成本上升通过价格机制的作用带来了实际汇率水平的上升。因此,其对宏观经济带来的影响与人民币升值是相同的。提高工资有利于我国经济由投资出口拉动型向消费驱动型转变。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低工资是由于劳动力供给充分而形成的市场均衡的表现。

  郭田勇认为,对这一问题应辩证看待,首先,应看到追求GDP增长、投资与贸易增长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劳动者福利的改善,因此推动劳动力价格均衡点的上移应当是比经济增长率本身更为重要的目标。其次,工资水平提高后,一方面有利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真正转型;另一方面,国内收入和消费的增加又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

  相对于人民币升值,中国当前提高工人工资的需求更为迫切。近些年,中国职工工资水平的增长明显低于GDP的增速,也带来了社会各阶层收入的不断拉大。改革开放20多年来收入分配率(工资占GDP的比例)一直呈下降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分配率水平相差悬殊巨大。成熟市场国家,收入分配率普遍都在54%-65%之间,而中国2003年仅为12.6%。

  郭田勇认为,目前人民币升值应该慎重。因为人民币升值后,将会通过抑制出口、增加进口进而减少贸易顺差,同时将减少国际资本入境的数量。这样,将会使外汇储备增幅变缓甚至减少,并起到减少央行基础货币投放、收缩流动性的效果。

  郭田勇指出,但这并不是一个最佳的选择。要看到,人民币升值对当前中国经济来说无疑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敏感问题,对经济增长和金融安全带来的影响不容低估。在这个问题上,日本的教训值得汲取。

  中国的经济结构与日本有许多相似之处,如政府对经济的过多介入、间接融资主导的金融模式、银行体系的脆弱性等。因此,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带来的后果尚难预料,当前应慎言人民币升值,特别是不能大幅提高

人民币汇率,而应当将其作为宏观经济政策中不得不用的最后一招。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世华财讯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若资料与原文有异,概以原文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