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外汇 > 正文
 

中国货币政策受制于汇率的局面已不可持续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04日 13:13 世华财讯

  中国货币政策长期受制于汇率的局面已不可持续,进一步增强汇率弹性,扩大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浮动区间,赋予人民币更大的上升空间,已成为当务之急。

  据中国证券报7月4日报道,上周(6月26日至6月30日),人民币汇率连创新高。6月30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7.9956,而此前的最高记录是1:7.9975。7月3日,这一数据再次被刷新为1:7.9924。

  观察人士认为,我国货币政策长期受制于汇率的局面已不可持续。进一步增强汇率弹性,扩大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浮动区间,赋予人民币更大的上升空间,已成为当务之急。

  2005年7月21日实施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至今已近一年。在此期间,除2005年7月21日一次性升值2%外,人民币最高升幅仅1.4%左右。

  为维持汇率稳定,央行近年来持续大量“吞”进外汇,“吐”出人民币,由此引致的流动性过剩,成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头号难题。

  随着我国贸易与资本项目“双顺差”持续快速增长,大量外汇资金涌入境内。在

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下,企业和个人纷纷选择卖出外汇,持有人民币。而为保持汇率稳定,央行只能被动购汇,由此投放的基础货币大幅增加,从而导致资金过于宽松。这不仅给银行扩充信贷提供了前提条件,也给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提供了温床。

  同样,为维持汇率稳定,货币政策在选择抑制“过热”的调控工具时也受到限制。尽管货币当局为抑制流动性过剩已多管齐下,但至今出台的措施多属治“标”之举,其收效效果十分有限。

  出于加大热钱流入成本的考虑,中美利率必须保持一定的利差,但这也大大压缩了利率这一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空间。此前仅上调贷款利率,不动存款利率的做法,实属不得已而为之。贷款加息使得

商业银行存贷利差进一步扩大,不仅难以抑制贷款的过快增长,可能还会增加银行的放贷冲动。

  至于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举措,则由于有比例不低的超额准备金这支“后备军”作为补充,其收缩货币的“猛药”作用将大打折扣。目前用来对冲流动性的主力工具仍是发行央行票据。即使不考虑央行由此增加的大量成本支出,由于央票的回报率远低于商业银行贷款,如果为维持汇率稳定而进行大规模对冲,也必然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

  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1.4%左右的升幅,显然并未对我国的进出口产生显著影响。5月份,我国贸易顺差达130.04亿美元,同比增长44%,再创历史新高,并促使外汇储备激增至9200亿美元以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毕井泉预计,2006年我国贸易顺差将达1200-1300亿美元,超过2005年所创下的历史最高水平。与之相伴而来的是,目前央行对冲外汇占款的央行票据余额超过2万亿元。随着绝大部分票据陆续到期,以及外汇的持续流入,预计2006年购汇和票据到期增加的流动性将达3.6万亿元。而从经济增长对流动性的需求来看,只要新增5000亿元就已足够。因此,全年需回收的流动性将超过3万亿元。

  显而易见,如果汇率政策基本不变,“进水”的速度远远快于“放水”的速度。这无疑将进一步加大央行进行对冲操作的难度。与其在下游“挖渠”,不如在上游“筑坝”。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汇率应为货币政策操作腾挪空间。在目前新的汇率机制下,人民币已不可能再像去年7月21日那样人为地一次性调升2%。所以,扩大汇率浮动区间,允许人民币适度升值,可望从源头上缓解流动性过剩的困境。

  汇率浮动区间的扩大,有望提高出口消费品价格,降低国外消费需求,并促使国内投资需求下降,减少出口。这对国内“过热”的经济将起到紧缩作用。此举更深层的意义还在于,在较小的浮动空间和较强的升值预期下,汇率可能会形成单边上升的态势。而在一个较大的浮动空间内,汇率上下波动的幅度都有可能加大,这会增加投机资金进出的风险成本,从而有助于抑制投机操作,释放人民币升值压力。

  进入二季度,人民币对美元的波动幅度明显加大:人民币日贬值曾达168个基点,日升值也近120个基点,正逐步靠近目前所规定的0.3%的上下浮动区间。可以预计,货币当局扩大汇率波幅的时间不会太远了。

  (吴耀明 编辑)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世华财讯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若资料与原文有异,概以原文为准。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