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专家:热钱流入成为中国短期外债占比过高的重要因素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30日 14:55 世华财讯 | |||||||||
[世华财讯]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赵锡军表示,现在有很多以短期外债的形式流入的热钱,在国内经济因素与国外政治因素共同作用下,一些投机人民币升值的资金流入,成为短期外债占比超过25%的重要因素。 据中国经济时报6月30日报道,国家外汇管理局日前公布了2006年3月末我国外债数据。数据显示,2006年一季度,我国外债总规模继续上升,增速进一步放缓,短期外债占比
截至2006年3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2879.05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下同),比上年末增加68.60亿美元,增长2.44%。其中,中长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1268.62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9.60亿美元,上升1.57%;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1610.4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9亿美元,增长3.14%。短期外债占外债余额的55.94%。 按照国际惯例,短期外债占外债余额的比重不超过25%才被视为是安全的,短期外债占外债总余额的比重超过60%应引起严重关切。短期外债占外债余额的55.94%已经远远超过了警戒线。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赵锡军表示,现在有很多以短期外债的形式流入的热钱。在国内经济因素与国外政治因素共同作用下,一些投机人民币升值的资金流入,成为短期外债占比超过25%的重要因素。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张碧琼表示,投机的资金带有很强的趋利性,中国现在短期资金的流入,一是因为中国股票市场最近一段时间比较火爆;二是因为房地产市场的获利空间巨大。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这些资金流入中国。 赵锡军表示,最需要关注的是以外债的名目混进来的热钱。热钱大规模地流入和流出,不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 张碧琼表示,短期外债占外债余额比例过高,第一,影响我国对短期资金监管的效果;第二,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第三,如果短期投机资金的预期得以实现,如人民币大幅度升值,股市上涨,那么这些短期的资金有可能撤走,对中国金融市场造成负面的影响。 据了解,自2002年起,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利率汇率等金融条件的变化,我国对外借款由净流出转为净流入,外债规模止跌回升,其中短期外债增幅最大。 对于近几年来我国短期外债占比持续较高的情况,赵锡军表示,在中国人民币市场与外汇市场是分割的。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发展,外资企业增加,这些企业的资金来源更多的是借外债。 赵锡军表示,从外债的结构来看,短期外债占外债余额的比例上升,会带来一定的风险。一是借债企业、借债机构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否产生足够的现金流偿还外债。二是需要密切关注外汇市场的供求情况。 外汇管理局公布的2006年3月末我国外债数据中,在2879.05亿美元外债余额中,登记外债余额为1933.05亿美元,贸易信贷余额为946亿美元。在1933.05亿美元的登记外债余额中,国务院部委借入的主权债务余额为330.60亿美元,占17.10%;中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为616.78亿美元,占31.91%;外商投资企业债务余额为528.69亿美元,占27.35%;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为408.44亿美元,占21.13%;中资企业债务余额为44.69亿美元,占2.31%;其他机构债务余额为3.85亿美元,占0.20%。 2006年1-3月,我国登记的中长期外债新借入40.9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34亿美元,下降3.17%;偿还外债本金33.5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27亿美元,增长27.64%;付息5.2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0.48亿美元,增长10.04%。 (吴耀明 编辑)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世华财讯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若资料与原文有异,概以原文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