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外汇 > 正文
 

高盛专家:多种政策组合才能促使货币信贷增速下降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1日 10:22 世华财讯

  高盛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梁红表示,央行4月加息后中国的货币环境仍然宽松,主要原因是中国真实有效汇率的下降,央行只有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以及允许人民币加速升值来吸收市场流动性,多种政策组合运用,才能促使货币和信贷增速在未来几个月下降。

  据上海证券报6月21日报道,从年初加大央票发行到一个月时间内两次定向发行千亿央票,从4月底上调贷款利率27个基点到6月16日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央行
一直在与货币和信贷的猛增作斗争,但一系列的“组合拳”似乎并未达到遏制投资过热的目标,经济学家表示,货币政策紧缩才刚刚拉开大幕,央行还将继续出招。

  6月16日央行宣布的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货币当局近10年来首次在两个月内第二次使用重要的货币紧缩工具。而之前,央行推出两次重大的货币紧缩举措相隔最短时间都在7个月以上,那还是在2004年3月调升存款准备金率和2004年10月的加息举措。

  根据高盛的测算,央行4月加息后中国的货币环境仍然宽松,高盛“金融状况指数”(Financial Conditions Index)从4月份的98下降至5月的97.7。高盛首席

中国经济学家梁红表示,主要原因是中国真实有效
汇率
(REER)的下降。造成REER下降的因素则来自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下降以及近期美元的走弱, 而同时,由于名义利率和CPI逐步上升,真实利率却保持不变。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也表示,央行最近发出了货币政策从“中性”转向“紧缩”的重要信号,他强调,这意味着,最高决策层对采取更强硬货币紧缩政策的支持度在加大。

  马骏预测,在此次上调准备金率之后央行将进一步采取紧缩措施,在今后3至4个月内,有可能再次加利息或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梁红也表示,央行还会通过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以及允许人民币加速升值来吸收市场流动性,多种政策组合运用,才能促使货币和信贷增速在未来几个月下降。

  马骏认为,截至5月末广义货币M2的增长率已达19.1%,不但比央行年初定下16%的目标高出许多,也是2004年4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而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只能将M2 和贷款的增速减缓0.5 到1个百分点。

  虽然央行最近加大了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但是由于大量老央票到期偿付,实际央票的净发行量十分有限,马骏强调,仅靠发行央票远远不能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央行必须更频繁地使用其他更有力的工具。

  而对于市场关于央行不会在短期内密集出台紧缩政策的说法,马骏表示,美联储局持续、连贯地实施紧缩政策,在过去两年内完成了16次加息,这已让部分中国决策者留下深刻印象。货币当局和政府领导意识到加强货币政策的连续性,有助于提高政策实际效果,增强实体经济对政策的预见性,以及减少对金融市场产生的冲击。

  渣打银行资深经济学家王志浩(Stephen Green)也表示,央行在加大公开市场操作的同时,也有可能再度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也包括再度上调银行的贷款利率。目前名义贷款利率减去CPI所得的真实利率水平只有2%左右, 对一个增长保持在10%的经济体而言,太低了,投资冲动难以遏制。

  国海证券研究部经理杨永光也表示,央行会继续贯彻实施紧缩市场流动性的策略,而除继续行政干预及“窗口指导”以外,更多市场化措施将会出台,其中包括加息、适度加快

人民币升值步伐和大量发行票据,以及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压制市场利率上升的速度。

  对于加息的判断,杨永光认为,利率政策应是央行货币政策走上独立性的重要一步。前两年由于受汇率政策的干扰,国内的利率水平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在国际加息背景下不加息,可能暂缓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但一旦国际进入降息周期,中国利率失去下降空间,从而会进入流动性陷阱, 届时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会集中爆发。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世华财讯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若资料与原文有异,概以原文为准。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