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 > 关注我国铁矿石谈判 > 正文
 

铁矿石谈判折射出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依然不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0日 20:31 世华财讯

  经过长时间艰苦谈判后,宝钢集团领衔的中国钢厂与国际铁矿石供应商巨头之间的谈判终于尘埃落定。分析师认为,尽管中方尽了最大努力,但是19%的涨价幅度仍高于市场预期。造成这一结果,一方面有国外矿石供应商希望提价以获得更多利润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钢铁产业仍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产能过剩,产业集中度低。

  宝钢集团代表中国钢厂20日与铁矿石主要生产商必和必拓(BHP)公司达成2006年度铁矿
石进口价格协议,精粉矿和块矿价格比上个年度上涨19%。这一涨幅与此前为全球大多数钢铁生产商接受的“首发价格涨幅”一致。

  从2005年10月24日开始启动的铁矿石定价谈判,历经7个月最终达成协议。谈判双方对中国铁矿石需求判断产生严重分歧。外方认为,中国2005年钢铁产量是3.4亿吨,而2004年是2.8亿吨,增长幅度高达7,000万吨左右。中国钢铁产量的大幅增加导致铁矿石需求量巨大,铁矿石涨价理由充足。而中方认为,根据中国颁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中国钢铁产业原则上不再大幅度扩大钢铁生产能力。并且列入淘汰落后范围的高炉的生产能力达9,980万吨,这部分低效生产能力的逐步淘汰,将相应减少铁矿石的资源需求。双方对中国需求量争论的实质是对远期需求与近期需求的看法区别。

  中国一直希望谈判双方应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价格机制,以确保铁矿石价格达到双方均能接受的标准。这种机制能体现供需双方长远利益,考虑长远的供需关系,而不是简单的现货供求。但是最后的进口价格没有达到市场预期,反映出中国的钢铁产业远景并未得到外方认同。

  分析师认为,通过这次谈判,中国钢铁行业应从自身寻找更多的原因,以为将来的谈判奠定好基础。

  首先,在国际铁矿石市场的供给方,必和必拓、力拓和淡水河谷三大公司垄断了大部分货源,需求方则是中国成千家钢铁企业,谈判地位的悬殊导致国际铁矿石供应商们态度强硬。如果对内加速推进钢铁产业整合,以兼并重组的方式迅速提高产业集中度,同时通过产业整合推进产品结构调整,提高自身的组织水平和管理水平。如果国内钢铁企业能够团结起来,形成统一口径将会在话语权上占据更多优势。

  在此次谈判前,中国有色金属的铜精矿谈判已经取得很好的示范作用。2003年11月占中国铜产量70%以上份额的江西铜业、铜陵有色、云南铜业、大冶有色等铜企业联合在上海宣布成立中国铜原料联合谈判组,共同制定了《铜原料联合谈判公约》及《铜原料联合谈判组实施细则》,同时划出了价格底线,还对外宣布中国冶炼厂已做好减产准备。此消息发布后对国际铜原料供货商造成了较大影响,并在之后的国际市场铜原料采购活动中发生了有利于采购方的转变。

  其次,对于铁矿石而言,钢铁企业应以签定长期合同为主。因为现货铁矿石更加易于波动,尤其在上涨过程中涨幅远高于长期价。中国矿石的总进口量中只有不足一半的数量纳入了长期合同采购的框架,合同价与现货价长期的价差让矿业巨头难以平衡,也使得现货价成为谈判中的焦点,对整个谈判非常不利。

  第三,一个良好有序的行业秩序是取得谈判的重要条件。目前中国拥有进口铁矿石资格的钢铁企业和贸易商已从最多时的500多家减少到99家。中国现货市场哄抬价格的混乱现象得到有效控制,但是离有序进口还相差太远。整顿铁矿石进口秩序,制定实施铁矿石自动进口许可管理和进口企业资质标准,由此减少多头进口、高价抢购的风险还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第四,在国外铁矿石的获取上要采取主动走出去的策略,让国际矿业公司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捆绑起来。本次谈判的突破口是,巴西淡水河谷公司与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达成涨价19%的协议,而根据资料显示,蒂森克虏伯集团与淡水河谷公司有着千斯万缕的联系。中信泰富有限公司3月31日购买西澳大利亚一个总储量达60亿吨的铁矿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自身的市场规范和团结一致是提高话语权的决定因素。2006年的铁矿石谈判,中国展示了争取在大宗商品贸易中的定价地位的决心。争夺国际市场定价话语权的过程将是长期和艰巨的。

  (吴粤 撰稿)

小调查
您认为是否应该建立更广泛的钢企联盟,为以后的铁矿石谈判增加定价话语权?

不是
不好判断

您认为此次涨价对对钢铁股走势的影响怎样?
上涨
下跌
不好判断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世华财讯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若资料与原文有异,概以原文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52,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