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外汇 > 正文
 

巴曙松:将加息与央票结合起来紧缩货币政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5日 10:16 世华财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针对流动性在不同银行之间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应该进行结构性紧缩;需要创新对冲流动性的工具,仅依靠央票效果有限,可以将包括加息在内手段与央票结合起来。

  据中国证券报6月15日报道,中国人民银行14日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坚定了市场对央行将进一步紧缩货币政策的预期:5月广义货币M2增长达到19.1%,信贷增速更是创出22个
月来的新高,加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30%,物价走势温和而坚定的上扬,这一系列数据都指向高位运行的经济,宽货币宽信贷的局面进一步发展。央行4月28日提高贷款利率的效果几近无迹可循。

  如何从根源上尽快控制过高增长的投资和信贷,成为摆在央行等

宏观调控部门面前的头等大事,而专家们给出的建议是:升值和加息这些紧缩措施都应该采纳。

  央行4月28日提高贷款利率后,最新出炉的信贷数据显然没有体现多少加息的效应。

  专家认为,虽然从环比看实际增长额下降了1000亿元,但是,新增贷款主要集中在中长期,而且1-5月每月贷款都同比多增的趋势没有得到扭转。因此,5月份的信贷增长无论总量和结构上,还没有实现央行的意图。

  专家认为,完成股改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约束大为减轻,追求最大限度的股本回报导致了商业银行深层次的放贷冲动,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流动性过剩对银行资金运用带来压力。两者结合后,今年以来信贷增长便突飞猛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比较厉害的是资本充足率达标的上市银行,这使得传统的对冲工具央行票据面临挑战。针对流动性在不同银行之间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应该进行结构性紧缩。

  国泰君安固定收益分析师林朝晖认为,每季度末都是信贷投放的高峰,6月份又是一个信贷投放的高峰期,所以6月份数据出来之前央行还会继续观察,采取窗口指导、定向票据、常规操作等方式,来看控制信贷的效果。不排除6月份后如果信贷还是控制不了会采用准备金率等重量级工具。

  不过巴曙松预计,到6月份信贷数据可能就降下来了。这是因为,现在商业银行的行为模式往往是上半年多贷、下半年少贷。他认为,2006年面临的情况与2004年很接近。2004年上半年信贷投放比较快,但经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宏观调控后,到了年底信贷的月度增长降到很低水平。他预计,全年信贷将达到3.1万亿元,超过央行年初制定的2.5万亿元的目标。

  根据海关日前公布的数据,5月我国贸易顺差达到130亿美元,成不断走高之势;与之对应的,就是为对冲大量外汇占款而带来的M2增速居高不下,即宽货币局面的进一步发展。

  专家们认为,19.1%的增速对于15%的目标而言太高了,这说明货币政策目前依然比较宽松,如果6月份这些指标还比较高的话,央行应该加息。

  面对宽货币宽信贷局面的进一步发展,巴曙松认为,需要创新对冲流动性的工具,仅仅依靠央行票据可能效果有限。可以将包括加息在内手段与央行票据结合起来。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表示,前期的调控政策效果还不很明显,货币政策还有必要进一步紧缩。问题的根本在于外贸顺差比较大,以及

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大量外资流入导致的资金面宽松。如果上半年经济金融指标出来还是很高的话,应该会有进一步调控政策,包括提高存贷款利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加快升值幅度等。而且,通货膨胀有所上扬缓解了因利率上涨可能导致
通货紧缩
的担忧。他认为,利率提高和货币市场利率都有必要提高,要更加重视市场利率提高和存款利率提高。否则,如果市场利率不提高,企业又可以通过票据贴现和短期融资券来规避贷款利率的提高。

  哈继铭还表示,目前对升值有一定的担忧,但也要看到,人民币从2005年到现在有一定升值但顺差依然很大。一个原因是周边国家的货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比人民币要大一些,所以人民币对这些国家的货币还是贬值的。因此,加快升值对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保证经济可持续增长都是有利的,也会降低未来的经济风险。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世华财讯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若资料与原文有异,概以原文为准。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