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外汇 > 正文
 

抑制流动性过剩将成下阶段货币政策基调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2日 14:48 世华财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货币市场流动性过剩成为当前宏观经济走势的主要特征之一,明确抑制过剩的货币流动性应成为下一阶段宏观货币政策调控的基调。

  据证券日报6月2日报道,日前,央行公布了2006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其中关于当前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引起各方关注。专家认为,抑制流动性过剩应成为未来央行调
控的主基调,货币市场利率可能重新成为央行调控手段,但央行的货币政策对抑制流动性过剩的效果有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货币市场流动性过剩成为当前宏观经济走势的主要特征之一。明确抑制过剩的货币流动性应成为下一阶段宏观货币政策调控的基调。他认为,过多的流动性加剧了经济中的结构失衡局面。其中外部失衡表现为贸易盈余迅速上升,内部失衡表现为投资相对于消费的过快增长,二者均推动资产价格快速上升,泡沫进一步放大。

  巴曙松认为,

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带动的外汇占款增长是形成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之一。数据显示,2006年一季度,货币总体流动性达19225亿元,同比增长93.4%;外汇储备达8750.7亿美元,同比增长32.76%;外汇占款余额76492.83亿元,同比增长34.96%;而同期银行贷款余额和有价
证券
投资分别为206394.59亿元和36329.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29%和17.23%。

  国泰君安分析师林朝晖表示,货币市场利率可能重新成为央行调控手段,即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引导货币市场利率稳定在一个适宜的水平,实现调控信贷目标。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陆文磊认为,对央行通过货币政策调节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前景持比较乐观态度,但他同时认为,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有限,一半是主动,一半是被动。

  他认为,主动就是采取紧缩货币政策对货币流动性过剩进行抑制。但是,造成流动性过剩的其它很多因素却超出了货币手段调控的能力范畴。比如贸易顺差涉及到国家的产业政策,而且其中一半以上来自于外商投资出口,具有一定的不可控制性。因此,通过财政采购增加进口,或者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外贸顺差平衡国际收支。此外,按照央行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原则,

人民币升值速度也会是缓慢的,这也成为影响流动性过剩调节的一个因素。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世华财讯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若资料与原文有异,概以原文为准。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