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外汇 > 正文
 

利率政策在今后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中起主导作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30日 16:54 世华财讯

  分析文章认为,央行将继续持谨慎的态度对宏观调控采取渐进的措施,但并不排除在调控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情况下再次出台紧缩政策,利率在宏观调控中的主导作用将成为今后货币政策的重要趋势。

  据金融时报 5月30日报道,分析文章认为,4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8日起将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5.58%提高到5.85%,金融机构存款利率
则保持不变。消息发布后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业内人士认为,央行此举宏观紧缩意图较为明显。当前,

中国经济仍然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势头,但同时也存在着经济过热的隐患。2006年一季度我国GDP增长高达1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第一季度劲升27.7%,其中3月份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更是增长了32.7%。在银行信贷方面,2006年前3个月新投放的贷款达1.26万亿元人民币,超过了2005年全年贷款总量的50%以上。在全社会资源型产品价格全面上涨的背景下,货币过度投放有可能诱发通货膨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容易引发新一轮经济过热,现有的经济数据既向我们展示出经济增长的强劲势头,又隐藏着由于投资拉动型增长可能潜伏的风险。在此情况下,针对一季度的运行数据,国务院明确提出“控制货币信贷投放,适度控制投资规模,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调控”的宏观调控方向。因此,贷款利率上调政策的出台已明显地传达出了货币政策紧缩的信号。

  与2004年央行动用利率杠杆进行调控不同,本次仅调整了贷款利率,主要是为了抑制贷款发放和投资过快增长,对宏观经济进行微调,而存款利率不变,以防对消费产生负面影响。

  通过微调贷款利率进行宏观调控,既能够防范经济过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又能够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在政策工具的选择上,此次央行所采取的政策工具与业界的预期也有所不同,此前,市场上主要存在着两种对于央行加息方案的揣测,大多数认为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比率将成为央行的首选政策工具,而只有少数人提出直接加息。然而,央行“出其不意”地直接选用价格工具调控宏观经济,这充分显示出央行对经济形势判断的独立性和决策的果断性。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上调贷款利率后,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保持不变,导致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有所扩大,银行可能会扩大放贷、放松银根,从而可能会对加息政策的效果有所削弱。对此问题,央行已经有所察觉并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在宣布加息后次日,央行联合

银监会召开了“窗口指导”会议,要求各银行把握信贷投放进度,强化资本约束。由此看来,利率政策发挥作用的政策环境已经具备,但对于央行这次加息政策的效应,业界普遍认为:央行此次加息政策的出台具有前瞻性和试探性,而实质作用不会太明显,更多的是一种信号作用。

  光大

证券4月28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如果考虑到贷款利率的上限早已经放开以及下浮10%的自由度,那么,根据2005年4季度的数据,加权贷款利率水平为6.07%,仍然高于此次提升后的贷款基准利率,因此,利率提升将主要影响目前利率水平在5.03%-5.27%之间的一小部分企业,其他企业则完全不受影响。对比准备金政策,此次加息政策的影响面和影响程度相当有限。

  那么,如果此次加息后信贷增速依然较高,央行是否将会出台进一步的调控政策?此次加息是意味着紧缩政策暂告一段落,还是新一轮,还是将成为中国一系列紧缩政策的开始?对此,市场看法不一,其中有经济学家预计,央行可能将进一步采取紧缩措施来遏制信贷和经济过热增长,包括再度加息以及提高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而央行的态度则保持谨慎。央行行长助理易纲日前表示,是否会有后续动作,要看今后具体的经济运行情况而定。同时,央行研究局局长唐旭也表示,这次央行的策略是微调,目前不必要动用准备金率这样的“猛药”。至于下一步采取何种手段,要根据现在政策的效果来定。

  对于经济运行情况未来变化,目前尚且无法作出明确的预测,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更为市场化的宏观调控方式将会成为央行的优先政策选择。央行将继续持谨慎的态度对宏观调控采取渐进的措施,但并不排除在调控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情况下再次出台紧缩政策。更为重要的是,利率在宏观调控中的主导作用将成为今后货币政策的重要趋势,利率或将成为新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吴耀明 实习编辑)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世华财讯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若资料与原文有异,概以原文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