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外汇 > 正文
 

瑞士信贷经济师建议中国应在加税的同时加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6日 10:16 世华财讯

  瑞士信贷董事总经理兼亚洲区首席经济师陶冬撰文指出,中国经济已重新进入过热状态。为房地产热降温的最直接有效方法,不是加息,不是行政调控,而是加税。加税的同时,央行应该逐步加息,将过度宽松的金融环境调整回“中性”。

  据新华社5月16日报道,瑞士信贷董事总经理兼亚洲区首席经济师陶冬撰文指出,中国经济已重新进入过热状态。不过,此次过热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建设和房地产,而不是
两年前的工业投资领域。基建对于提高生产力、开发内陆经济、解决“三农”问题至关重要。问题出在热钱刺激下的房地产热已出现全国性的、空前的失控。为房地产热降温的最直接有效方法,不是加息,不是行政调控,而是加税。加税的同时,央行应该逐步加息,将过度宽松的金融环境调整回“中性”。

  文章指出,人民银行于4月28日宣布提高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0.27%。这项政策,明显是针对重新过热的经济。

  第一季度的数字显示,零售消费在3月份基本稳定,同比增长12.8%(1-2月为12.5%),但固定资产投资在3月份激增32.7%(1-2月为26.6%),同期工业生产反弹至17.8%(1-2月为16.2%)。

中国经济在消费、投资、出口三大引擎的全速推进下,增长势头已恢复到2004年宏观调控前的水平。笔者认为经济已重新进入过热状态。

  过热的一个重大症状是信贷失控。政府自年初起进一步放松对银行贷款的管制,不过北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信贷会出现咆哮式增长。2006年第一季度信贷同比增长70%,新增贷款1.26兆元,完成全年计划的一半。

  这轮信贷激增的主要对象不是特定产业,而是地方政府。在“十一五”规划、开发内陆经济、大搞基础建设的旗号下,银行动辄授予地方几十亿元的贷款额度。出手之大方,较上一轮的钢铁、水泥项目投资,有过之而无不及。

  此次央行加息,只加贷款利率而不加存款利率,表明政府仍然顾忌海外热钱流入,希望将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息差维持下去。加息幅度仅为0.27%,体现出政府的本意在于警示,而非大规模收紧银根,加息对经济的象征意义大过实质意义。

  笔者相信,加息是政策组合拳中的第一招,后续措施还会陆续出台。从银行准备金率到贷款的行政指导,从土地政策到行业政策,政府会实施一系列的调整。某种程度上说,信贷的失控打乱了政府2006年将工作重点放在解决深层次结构性矛盾的安排,不得不重新回到总量控制,以放慢投资增长。

  但是,新一轮政策调整与两年前的宏观调控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2006年的经济中,通货膨胀压力不大,部分行业更面临通缩压力。投资激增主要集中在基础建设和

房地产领域,工业投资并不像两年前那样钢铁厂、水泥厂遍地开花。在中国,基础建设是不足,而非过剩。基建对于提高生产力、开发内陆经济、解决“三农”问题至关重要,相信政府不会对此踩刹车。问题出在热钱刺激下的房地产热已出现全国性的、空前的失控。

  2004年的宏观调控以及2005年春的房地产新政,在为房地产热降温上,笔者认为基本上是失败的。宏观调控只是以行政命令的手段,制止银行贷款流向开发商。这对个别中、小开发商可能是致命的,但对资金充沛的大开发商并不造成实质性威胁,相反为他们的趁机扩张提供了方便。国内的大企业和海外基金也加入战团,中国今天的房地产市场比两年前更热(个别城市如上海例外),而且波及全国大中小城市。

  过剩的资金流动性,是新一轮房地产热的根源。这个问题不解决,

房价上升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根据笔者测算,中国的贷款利率需要上升3%,存款利率需要上升2%,才能从目前的超低(抗通缩)水平,恢复到中性区间。以目前的通胀状况,很难想象央行对息口做如此大的动作。换句话说,尽管利率出现些微上调,中国的整体货币政策环境依然宽松,暂时不足以为房地产热作实质性降温。

  “五一”长假期间,北京房价出现了一轮疯涨。虽然由于楼盘质量、地段不同,房价之间存在着不可比因素;开发商的炒作以及房地产市场本身的不规范,也减低了价格信息的可信度。但是北京房地产市场在升温、房价在急升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个现象不仅北京有,许多其他城市也有。甚至去年被房地产新政打压的华东各城市,也在热钱回流下蠢蠢欲动。

  如果没有进一步的强力政策出台,以目前可以看到的政策组合拳,笔者估计,中国的房地产价格在下半年可能会有一次明显上涨。储蓄利率远低过租金回报,全国范围内热钱泛滥,是推动房价上涨的主要动力。房地产泡沫一旦形成,对经济持续繁荣和对金融安全的威胁,可能远超过两年前的重工业投资热。

  为房地产热降温的最直接有效方法,不是加息,不是行政调控,而是加税,打击炒作。加税曾经在两个月内将上海房地产市场由沸点降到冰点,其定点杀伤力可见一斑。同时央行应该逐步加息,将过度宽松的金融环境调整回“中性”。

  (程笛 编辑)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世华财讯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若资料与原文有异,概以原文为准。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