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外汇 > 正文
 

美联储暂停加息会加剧人民币流动性过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2日 13:28 世华财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如果美联储停止加息,很可能导致资金会有一部分流入中国,加重目前流动性充裕的局面,为此中国需要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以应对投机性资金。

  据中国证券报5月12日报道,美联储10日宣布,将现行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5%,同时暗示,可能将暂时停止升息,以评估利率对美国经济将要产生的影响。这是自2004年6
月以来,美联储连续第16次以相同幅度加息,由于考虑到经济增速放慢与潜在通胀压力加大两种现象并存,此轮持续了近两年的加息周期有望终结。

  随着美元加息周期或将结束,人民币升值压力重新加大,对此,分析人士建议,中国货币政策宜早作准备。但另一方面,升值压力上升所加剧的人民币流动性过剩局面,对目前的A股市场形成重要支撑。

  就在美联储加息的同一天,美

财政部向国会提交的半年度外汇市场报告中,没有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

  对于这则消息,专家们并没有乐观地认为,人民币升值压力有所减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这只能认为美国方面对中国的汇率政策有了更多理解,很难说人民币升值压力会减轻。因为,如果美元停止加息,很可能导致资金从美元资产转移到回报更高的汇率风险更小的国家和地区,如欧洲和亚洲。在这种情况下,会有一部分流入中国,加重目前流动性充裕的局面。为此,中国需要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以应对投机性资金。

  分析人士指出,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意味着流动性过剩进一步加剧。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中国的外汇资金有增无减,将会有更多的基础货币投放出来。面对这种局面,央行出台深度冻结流动性的措施势在必行,即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时机应该会比目前市场预期的有所提前。

  不过,可能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将不可避免地带来货币市场利率上行。为对冲这种影响,可以通过降低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释放银行超额储备金来推动货币市场利率下行。

  另外,还有专家建议,为减少外汇资金的流入,可通过压低货币市场利率,或鼓励商业银行下浮存款利率等手段,尽量增加热钱的机会成本,减少其安全收益。此外,从缓解贸易不平衡的角度看,国家应该进一步限制不符合产业政策、附加值又比较低的资源品出口,同时鼓励有利于装备升级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从而缓解贸易不平衡带来的升值压力。

  在美联储宣布加息的消息公布后,美股涨跌互现,幅度均十分有限;香港股市反应正常,恒生指数、国企指数均先抑后扬;国内A股虽放天量冲高回落,但这主要是与自身前期涨幅偏大有关。

  其实,美联储加息早在市场预期之中,所以周边股市的反应相当平稳。虽然会否再次加息仍难预测,但美联储声明中暂停加息周期的暗示,则使交易商已经开始逢低买入股票。

  为对冲美国科技泡沫破灭和“9.11”恐怖袭击对经济的负面影响,美联储持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直至2004年6月30日开始新一轮的加息周期。而美元指数也从2001年的121.02点高点持续下行,直至2004年12月30日的80.39点,走出下跌A浪。从美元指数走势图上可以看到,持续加息确实对美元走势产生了支持,指数也从80.39点一度升至2005年11月16日的92.63点,可以看作是反弹B浪。但随后的加息行为并没有抑制美元的弱势,昨日依旧在85点上下震荡,仍处下跌C浪中。美元走弱无疑是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暴增的源头,而新兴工业化国家对原材料商品需求的快速增加,使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演绎大牛市走势,即使受加息影响,美元走势仍阶段转强,但弱势美元的大趋势目前尚无逆转迹象。在这种情况下,几近结束的美元加息周期难以改变金融市场流动性充裕的局面。

  对于A股市场,就外生因素而言,人民币升值预期使得大量热钱涌入国内,在人民币升值达到普遍预期之前,国际金融市场的充裕流动性对A股仍是一大支撑;就内生因素而言,股市巨大的赚钱效应早已刺激大量资金进入市场,基金首发二次“井喷”带来500亿入市资金,充分说明资金不会成为阻碍市场发展的因素。

  另外,美联储声明中对通货膨胀的强硬立场同样值得注意。全球油价飞涨、原材料价格上升、农产品价格的变化最终会引发全球通胀,虽然中国目前的CPI维持在较低水平,但基本商品的价格最终会体现在消费品中,PPI不可能永远不传导到CPI。通货膨胀或许并不遥远,由此给股市带来的机会与人民币升值一样不能忽视。

  11日大盘的天量震荡可能预示阶段逼空行情将结束,但这不意味趋势的扭转或者是“最后的疯狂”,在人民币缓步升值仍会继续和适度通胀可能降临的背景下,A股市场仍具备充裕的投资机会。

  (吴耀明 实习编辑)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世华财讯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若资料与原文有异,概以原文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