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外汇 > 正文
 

一路飙升的能源和商品价格引来空前交易兴趣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2日 09:06 世华财讯

  面对一路飙升的能源和商品价格,业内乃至投机者和自营交易员们对能源和商品交易均产生了空前的兴趣。

  综合外电5月12日报道,高企油价引来空前交易兴趣。一公司管理人士周四(11日)称,这一新的变化给纽约商业交易所(New York Mercantile Exchange)在亚洲开发交易平台创造了机会。数十年来,亚洲地区的能源和商品交易一直以场外交易为主。

  纽约商业交易所的新加坡业务主管Jennifer Ilkiw说,商品已成为媒体关注的重点,随著散户和机构投资者投资组合的多样化,商品期货无疑正变得重要起来。纽约商业交易所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期货市场。

  另外,Ilkiw称,业内的其他参与者已经开始跃跃欲试……自营交易员们也在把商品期货看作是一个重要的获利工具。这是Ilkiw自上个月就任该新设职务以来首次接受媒体采访。

  纽约商业交易所的新加坡办事处下周三将正式开业,这是自2005年1月在东京设立门市以来纽约商交所在亚洲设立的首个办事处。Ilkiw说,未来三个月,他们就将考虑与客户进行接触了。Ilkiw向驻东京的地区主管Thomas McMahon汇报工作。

  新加坡是继纽约和伦敦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石油交易中心,每年的石油衍生品交易额逾1,000亿美元,超过原油和

成品油现货交易的可比价值。

  她说,新加坡市场上的自营交易无疑也在增加。这些自营交易者自然会进行大量的期货交易,同时他们也会关注商品行情。

  纽约商业交易所将考虑扩大其客户基础。

  若干年前,纽约商业交易所在新加坡市场推出了中东高硫

原油期货合约,但该合约交易未能达到足够的流动性,大约13个月后便告夭折。

  新加坡交易所(Singapore Exchange)和日本东京商品交易所(Tokyo Commodities Exchange)曾在2002年11月做过类似的尝试,但仅仅一年多之后也以失败告终。

  Ilkiw说,市场对此进行体验和了解总是需要花上一段时间的。她估计亚洲的

能源和商品交易有70%-80%都是通过场外交易方式,而非期货交易方式进行。

  但她说,业内的评论似乎显示,人们正在愈来愈多地进行期货交易,而这只不过是过去六到八个月内的事情。

  她说,两年前,她认为多数金融机构没有在新加坡设立商品衍生品交易台;他们宁愿选择日本或是香港。

  她说,新加坡政府对引入商品交易或商品衍生产品交易的态度一直十分坚决,据她发现,至少已有10家金融机构在新加坡设立了交易室,并且在增加人手。

  她不清楚目前建立商品期货交易平台是否还缺少某一具体要素,也许就是时间。

  在进军新加坡的仅仅数月前,纽约商业交易所曾与新加坡交易所就结成伙伴关系举行了非正式谈判。

  纽约商业交易所一高级管理人士当时对道琼斯通讯社称,纽约商业交易所曾希望在新加坡经营一个与纽约商业交易所电子交易系统并行运作的期货交易场所,但据了解,新加坡交易所仅热衷于电子交易。

  Ilkiw说,目前双方尚未达成任何协议,但也未结束谈判。

  纽约商业交易所此后一直着手计划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推出一个出资比例各占一半的合资交易所,该交易所名为Dubai Mercantile Exchange,将开展能源和金属交易。

  她说,尚无具体的推出日期可以透露。但该交易所具阿曼背景的、带有实物交割的期货产品将是世界上首批中东原油期货产品。

  不过,Dubai Mercantile Exchange项目恐怕并非后无来者。

  3月份,卡塔尔宣布计划筹建International Mercantile Exchange,力争使之成为中东第一个专事能源交易的平台。

  Ilkiw说,她对卡塔尔计划和尝试推出该交易所的坚决态度表示理解,公司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已心中有数。

  展望未来,Ilkiw表示,纽约商业交易所将着手在中国发展业务,她补充说,与监管部门保持密切关系将是其中的关键。

  印度和中国均为商品消费大国,对此她认为业内正在考虑如何更好地加以利用。

  (孙海琴 编辑)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世华财讯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若资料与原文有异,概以原文为准。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