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外汇 > 正文
 

2006年第一季度经济景气分析报告(1/4)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1日 14:39 世华财讯

  报告单位及作者:国家信息中心经济景气课题组

  组长范剑平副组长王远鸿

  成员张永军伞锋程建华

  李若愚徐平生

  执笔王远鸿伞锋李若愚

  徐平生

  摘要: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后,人们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存在较大的分歧。国家信息中心景气监测指标图显示,3月份先行指数与一致指数呈现不同的走势,目前综合警情指数一直处于绿灯区,显示经济总体运行状况良好。我们认为,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重要地位既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导致外汇储备、货币供给快速增长和信贷扩张的直接原因,进而成为支持投资膨胀的资金基础。从源头治理的政策取向看,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这一长期性结构性矛盾不可能一蹴而就。从短期政策取向看,在目前景气动向的变化不明确的前提下,宏观经济政策应以小幅、预防性的调整为主。同时,鉴于外汇储备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一个“控制阀”,因此新的调控政策应以金融和汇率政策的调整为主。

  全文(1/4):

  一、当前宏观经济景气动向仍需冷静观察

  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43313亿元,同比增长10.2%,比上年同期的9.9%高出0.3个百分点。经济增速明显高出此前人们的预期,但低于经济普查后上调的2003年和2004年一些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从分项数据看,外贸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信贷规模增长较快。一季度对外贸易同比增长25.8%,比上年同期高出2.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7.7%,比上年同期加快4.9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7.3%;人民币贷款增加1.26万亿元,同比多增5193亿元,占到了全年2.5万亿信贷目标的一半。

  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的这一变化,是否意味着

中国经济又开始过热?对外贸易在经历了五年的超高速增长后是否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在经历了2004年的
宏观调控
之后是否会再次蓄势攀升?信贷规模如不加以控制是否会将再度膨胀?

  一种观点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再次出现了结构性过热。其主要标志是:固定资产投资及信贷增长异常强劲,信贷的快速增长导致实体经济快速增长。另一种观点认为,当前经济运行正处于“潜在增长区间的上限”,虽说要警惕过热的苗头出现,但总体形势依然良好。

  国家信息中心景气监测指标图显示,描述未来经济运行趋势的先行合成指数与描述目前经济运行状况的一致合成指数呈现不同的走势(见图1)。先行指数在去年12月份开始从谷底反弹,而一致指数早在去年10月份就开始下滑。从先行指数领先于一致指数5-7个月的经验判断,那么在今年5月份前后一致指数将出现反弹,届时宏观经济才会重现增长势头。

  先行指数与一致指数走势的不一致,主要是因为各指标间运行状况不同造成的。从各构成指标看,经季节调整后的钢产量、

商品房新开工面积、财政支出等增长率上升主导了先行指数的持续反弹。由于经季节调整后的M1、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增长率依然下降,导致一致合成指数继续下U饫铮枰得鞯氖牵淙唤衲昵?个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为29.8%,但经过五个月的平滑处理后,仍处于下降区间。平滑处理的经济学意义在于,不因为某个月份的经济波动而影响经济波动的总体趋势。

  一致合成指数的这种变化与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综合警情指数波动刚好吻合(见图2)。3月份综合警情指数继续在绿灯区向下调整。自2004年下半年以来,综合警情指数一直处于绿灯区,表明经济总体运行状况良好。

  先行合成指数与一致合成指数的这种变化表明,一季度经济并未出现稳定的反弹迹象,目前只是出现了反弹的苗头。由于短期经济波动的存在,从技术上看,仅凭一个季度GDP的变化,是不能确定经济波动趋势的,这就是为什么发达国家经济周期的确定往往需要根据连续两个季度GDP的变化才能得出结论的原因。正因如此,仅就一季度一致合成指数和综合警情指数的变化,还不能完全断定经济再次出现过热的迹象。

  在景气动向不能完全确定的情况下,调控政策应以预防性调整为主。自2002年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扩张期以来,至今已四年多的时间,中国经济在这一轮增长中所呈现出的稳定性,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较高的增长区间保持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正是宏观调控的目标所在。因此,在景气动向还不完全确定的情况下,要珍惜这种来之不易的增长局面,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调控政策也应以预防性的调整为主,不可矫枉过正。

  退一步讲,当前中国经济景气波动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生因素,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仅仅从调整国内因素出发已经很难获得较好的宏观调控效果。正是从这一角度讲,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宏观调控的难度越来越大,宏观调控所要掌握的时机越来越重要,宏观调控对其所要采取的手段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每一项调控政策的出台都应该慎之又慎。

  (程笛 编辑)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世华财讯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若资料与原文有异,概以原文为准。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