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外汇 > 正文
 

人民币汇率问题症结:全球经济失衡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0日 01:3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上海证券报 记者 邹民生 乐嘉春

  人物志·刘煜辉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本报特约供稿人。近年来在国家一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多篇,在国内外高级别学术会议上报告论文多篇。主
持并参与了《中国地区金融生态评价》等多项国家大型重点研究课题。

  从全球经济失衡看区域间金融结构扭曲

  记者:中国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加之人民币对美元升势逼至8.01,再次引发全球对人民币走向的关注。现在说法很多。你能否跳出金融的圈子,从全球经济的角度分析一下?记得去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麦金农曾在本报发表文章称,美国的贸易逆差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的贸易顺差,反映了全球金融体系中存在着严重失衡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人民币汇率构成了巨大的压力。您对此有何见解?

  刘煜辉:的确如此。当今世界经济最为显著的特征莫过于: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不断积累和中国等东亚国家经常项目顺差迅猛攀升,两国(地区)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经济结构,即美国的高消费、低储蓄与中国的高储蓄、低消费,从而使得全球经济陷入了越来越失衡的格局。2005年,美国对外债务总额超过2.5万亿美元,经常账户赤字高达8000亿美元,占到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5%,美国的储蓄率降低到0.3%以下;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亚洲国家外汇储备超过2万亿美元,储蓄率居高不下。2005年,中国居民储蓄存款超过1.7万亿美元,国民储蓄率高达46%。美国虽然储蓄率几乎为零,但依靠着世界经济增长引擎和国际资本"避风港"的地位,吸引了源源不断的海外资本,从而维持了经济体系的顺利运行。2005年,在中国河北香河召开的G20的央行行长会议中的公报非常明确地说:"全球经济正处在失衡状态之中"。

  在此失衡格局下,当今美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一种"双循环"机制: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私人和政府的消费需求。在2000年之前,支撑美国消费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是证券市场的"正财富效应"。新经济的泡沫破碎后,房地产成为支撑消费需求增长的主要来源。而房地产市场繁荣主要得益于低水平的长期利率。即便是从2004年6月开始,经过15轮加息,美国短期利率(联储基金利率)已经从1%提高到4.75%,但是同期美国的长期利率却几乎没有变化,一直维持在历史低水平。得以维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外国资本,尤其是亚洲国家的资本不断流入美国,这些资本又来自于它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摩根士丹利经济学家史蒂·罗奇分析,如果不是因为这些流入的外资,美国的长期利率将比目前高出1至1.5个百分点。以这种"双循环"为基础,美国经济与亚洲经济成为共同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双引擎"。

  事实上,美国人已经成了全球的终极消费者,美国的消费能力远远超出美国的生产能力,两者间的缺口就要由那些生产能力远远超过国内需求的国家来补足。美国从那些花钱节俭的国家购买产品,而这些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国家则每天借给美国18亿美元。

  这对美国人来说一直是笔好买卖,美国人因此得以寅吃卯粮。过去几十年,美国从生产型社会快速向消费社会的转型,负债经营日益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政府增发国库券,公司增发

股票债券,居民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住房,学生借款上大学。整个国家将负债经营视为当然,法律上也行得通。可以说,美国经济的"精要"既不在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也不在于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而在于它能够利用世界的剩余资金,能够无限期、无约束地负债运转。

  当然,失衡态势之所以能绵延至今,单向的获益机制是不可能持续的。出乎很多经济学家意料,在严重失衡的态势下,世界经济却连续数年保持强劲增长。应该看到,美国以外的世界另一边的人们也能够从中受益。虽然欧洲大陆的消费者花钱总是缩手缩脚,欧洲央行对通胀过分谨慎,但受出口的推动,欧洲经济依然能够实现增长。对美出口也使得日本经济免于进一步恶化。美国的市场和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高科技产业给外国公司和投资者提供了较其本国市场更能获利的投资选择,特别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经济繁荣的年代。中国和东亚经济体从某种程度上正在复制日本和韩国以往的成功经验,希望凭藉强大的出口来使本国人民脱离贫困,并使本国经济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遭受的打击中恢复过来。

  为了保持自身出口产品对美国消费者的吸引力,亚洲各经济体或将其本国货币兑美元的

汇率固定在某一具体水平(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马来西亚),或通过出售本国货币购进美元的方式抑制本币上扬(日本、韩国)。如果这些亚洲经济体放弃这一做法,其货币兑美元的汇率可能会上扬。其结果是:亚洲各央行手中积累了大量美元,总额已经超过2万亿美元,多数都是以美国国债的形式存在,中国8000多亿外汇储备中,其中4700亿美元是美国政府债券。这实际上是将美国购买商品的美元又借给了美国。当然,这也成了中国和日本不希望看到美国经济或美元遭受重创的一个重要理由。

  所以,美国人能在很少存钱的情况下购买并享用大量进口商品,而那些多储蓄、多出口的国家则能增加其出口部门的就业岗位。美国人借钱,其他国家放贷。一段时间以来,几乎所有的人都对此感到满意,当然,那些在美国失去竞争力的产业,比如

纺织品行业、汽车行业,以及一些鼓吹"中国威胁论"的所谓战略政治家除外。

  美国主导的全球产业格局变动诱发全球经济结构调整

  记者: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全球经济的失衡?在全球经济失衡中,人们更多的是观察到了全球金融体系的严重失衡,却很少关注到在金融失衡现象背后的美国产业转移和产业创新的深刻影响。您对此怎么看?

  刘煜辉:正如历史的演进的规律------偶然之中渗透着必然,回顾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美国经济,非常有趣,当下这种全球失衡态势似乎是在美国人的不经意的一系列经济政策的调整中而形成。

  驱动美国产业转移和产业创新的动因来自其经济体内部,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其传统产业国际竞争力显著下降,原因主要是两条:一是凯恩斯政策采取大政府和高福利,使得美国经济增长的社会成本极其高昂;其二是过度个人主义,过度金融创新所刺激的过度消费加上过度法制,迫使企业出走。

  上世纪八十年代里根搞星球大战,一边搞军备竞赛,一边搞减税,减税的目的当然是保护企业家利益,削弱大政府,削减福利。但是这触动了美国的既得利益阶层,而且美国已经进入老龄化,所以减税的结果是财政收入大幅减少,出现了非常巨额的赤字。

  在巨额赤字的背景下,必须要保持低通货膨胀。因为美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储蓄率就已经非常低了,所以美国不能像凯恩斯时代那样把自己当成一个封闭的经济体。美国的国债和投资都要靠外国资本来维持,如果通货膨胀率高的话,资本就要外逃。美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一直是以持续高通胀来解决就业问题;到八十、九十年代,尤其是九十年代美国通胀反而非常低,主流经济学家一直盛赞里根、克林顿时代经济政策如何如何成功,事实上很多政策也是困顿之形势所使然,如果通胀高,大量资金就会外逃,美国经济就会崩溃。

  维持低通胀的主要手段就是高利率和强势美元政策,来吸引国外资本流入以支撑庞大的投资规模和政府开支。而高利率和强势美元必然导致美国资金和劳工成本不断攀升,传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不断下降,产业不断外移就成为必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制造业开始外移,包括纺织业、钢铁业、汽车业,现在只有几个实体产业留在美国国内,一个是好莱坞的高附加值传媒娱乐产品、一个是军火、一个是飞机,再一个是IT,IT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过度投资,虽然这个产业的制造业部分也大规模地外移,但软件核心还在。

  能维持低通胀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产业创新。光有产业外移,没有产业创新,就会产业空心化。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美国教育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一起努力,巨额投资催生了新技术革命和以IT业为代表的新经济产业的崛起。新的经济形态和新的产业结构,不仅使美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经历了二战以来最长的一次经济增长,而且其整体经济体抗冲击能力和化解危机的能力明显增强。从亚洲金融危机到"9·11"事件再到伊拉克战争等等,基本上没给美国带来什么影响。尽管国际原油等能源品价格不断攀升,但整个九十年代美国都维持着非常低的通胀率,正如格林斯潘所说"今天美国经济的发展,已经不存在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原材料的上涨完全可以由企业自身来消化"。美国商务部长伊文思也说过"通货膨胀看来仍基本处于控制之中。幸运的是,我们的经济不再像二三十年前那样偏向能源密集型,现在较过去更为高效"。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在美国或许真的不存在了,美国的产业都是居于世界尖端的高科技产业,军工、软件、传媒、数控机床、飞机,大部分是拥有高额垄断价格的超利润率产品,属于高附加值含量的产品。全球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不过是收缩了部分利润空间,基本上可以在企业内部得以消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下的美国经济可能比想象的要健康得多。

  越是产业外移,越是需要能保护既得利益的霸权地位。美国的霸权早已不仅仅是通过在生产领域(技术优势),也不仅仅是通过在流通领域的优势(国际贸易),而更主要依靠着在金融领域的优势地位,特别是美元的特殊地位,从世界经济中牟取剩余,维持其高水平的消费。

  在当今货币竞争的格局,截至2005年底,美元在国际结算中的比重为65%,在各国官方储备中的比例则高达75%,是当之无愧的霸主货币。欧元、日元和英镑等货币地位虽然重要,但远远逊于美元。而日本以外的东亚国家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影响相当有限,只能属于普通货币。货币地位的不对称决定了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利益分配不对称。麦金农将这种国际金融秩序概括为"美元本位",并据此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当今世界特别是在东亚地区事实上依然在延续。

  东亚国家将出口所得的货币收入(主要是美元),通过中央银行公开市场购买等形式转化为外汇储备。鉴于美元的重要地位,相当部分外汇储备以回报率较低的美国政府债券的形式持有。美国将海外资金的一部分用来从事利润率较高的研究和开发以及销售和服务(即"微笑曲线"的两端),提升本土产业的竞争实力,另外一部分则以回报率要求比较高的投资资本的形式又返回到东亚国家。

  可以这样说,美国凭藉着里根、克林顿时代的"深谋远虑",成功实现了产业转移和产业创新,引导并构建了当今世界的产业格局。现在的美国人在获取高端产业的高额垄断利润的同时,却享受着由东亚供给的、最便宜、实惠的衣食住行,尽管外在的表象是巨额的贸易逆差。美国和东亚国家之间这种独特的循环链,使得亚洲不仅是美国人最大的生产基地,还是美国人事实上的银行。美国的研发费用和海外投资中的相当部分都来自于东亚的贡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