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央行观察:货币政策调整后市场担心加息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0日 13:16 世华财讯 | |||||||||
日本央行货币政策调整后,市场担心央行加息时间可能早于预期;而日本央行的政策思路可能会在4月变得更加清晰,届时政策委员会委员将发布他们对未来两个财政年度的经济和物价前景预期。 综合外电3月20日报道,在定量宽松政策结束一周后日本央行(Bank of Japan)推行的新货币政策开局并不顺利,一位政策委员会委员的讲话引发了人们对于日本央行加息时间
分析师表示,市场可能对日本央行政策委员会委员水野温氏(Atsushi Mizuno)的讲话反应过度了,实际上日本央行行长随后便力求淡化水野温氏讲话的影响。 不过,日本金融市场在日本央行政策调整后出现波动局面仍表明,日本央行在结束了持续5年的定量宽松政策后还没有找到一条有效途径来体现其政策意图。 分析师们表示,日本央行新的政策框架尚未使市场完全了解该央行实际上在长期内将如何管理货币政策。新的政策框架重点突出这样的观点,即对日本而言,在中长期维持0%-2%的通货膨胀率较为理想。 水野温氏的讲话引发日本国债的抛售,此前他暗示,利率必须在零的基础上提高,以便使日本央行拥有执行政策的空间。 水野温氏表示,除非短期政策利率有一些余地,否则日本央行在下一次经济增长放缓时能够采取的行动将会十分有限。他还明确表示,目前的利率水平与日本经济的增长潜力相比,显然太低。截至上周四,最新发行的10年期日本国债收益率已升至1.735%,创下2004年8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而对货币政策变化更加敏感的中期债券受到的打击更加沉重。5年期日本国债的收益率上周飙升到1.250%,创下5年多来的最高水平。 分析师表示,日本国债收益率的升幅有点过头,因为日本央行不太可能在数月内加息,而一些日本央行官员已表达了对日本国债收益率上升速度的担心。 一位了解日本央行想法的人士表示,长期日本国债收益率的上升速度有点令人担心。 该人士表示,日本央行本应采取的最佳方式或许是再等待观望一段时间,但有些人并不这么认为。很遗憾,零利率政策并未能让市场稳定下来。 没有人预计日本央行会马上开始加息,因为日本央行已明确表示,在从市场回笼多余流动资金的过程中它将继续维持零利率政策,或许在这个过程结束后还会延续一小段时间。而回笼多余流动资金的过程需要花费数月的时间。 但市场已开始猜测,一旦回笼流动资金的过程结束,日本央行最早会在什么时候加息。 日本央行行长福井俊彦(Toshihiko Fukui)上周四力求弱化水野温氏的讲话,称,目前讨论放弃零利率政策为时过早,如果通货膨胀依然得到有效控制,货币政策仍将保持适应性。水野温氏是9位政策委员会委员中政策立场最强硬的委员之一。 瑞银(UBS)的债券策略师Eiji Dohke表示,福井俊彦可能会采取措施,避免在3月31日本财政年度结束前造成金融市场意外波动。他表示,日本央行不可能在本财政年度内给市场的加息担忧煽风点火。 但他补充道,福井俊彦的讲话未必排除了今年年内加息的可能性。 福井俊彦还表示,如果货币政策刺激力度过强,日本经济可能会剧烈波动,这可能妨碍长期的经济增长。 分析师表示,上述讲话可能反映出,日本央行担心维持零利率政策的时间过长可能产生资产价格泡沫,因此,日本央行应该在其可行的时候加息以便给政策留出调整空间。 日本政府在日本央行作出结束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决定前就已明确表示,如果日本央行要调整政策,就必须绝对确保日本经济不会重返通货紧缩。 Tokai Tokyo Securities的首席经济学家Mitsuru Saito表示,如果现在经济转向糟糕局面,日本央行将没有其他选择,只能恢复定量宽松政策。 但福井俊彦强调,日本央行将尽一切力量避免出现这种局面。 当在3月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被问及日本央行是否可能恢复定量宽松政策时,福井俊彦回答说,如果大家都能明白日本央行过去持续实行的是一项极不寻常的政策,那么就能很清楚的了解到,在正常情况下日本央行不会选择这种政策。 Saito表示,因此在目前经济表现良好之时,日本央行可能很想获得一个可以在经济状况恶化时使用的工具。 日本央行的政策思路可能会在下个月变得更加清晰,届时政策委员会委员将发布他们对未来两个财政年度的经济和物价前景预期,这点福井俊彦自己已在上周四指出。 福井俊彦在议会表示,如果日本央行预计经济和物价保持稳定增长,且这一预期能得到市场认同,那么零利率政策结束的预期可能会首次稳定下来。 日本央行将于4月28日公布经济和物价前景报导。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世华财讯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若资料与原文有异,概以原文为准。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