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外汇滚动新闻 > 正文
 

日本国债6日收盘走低(更新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6日 17:36 世华财讯

  注:本次更新出现在文章第六段至文末

  [世华财讯]日本国债6日收低,因美国国债低迷及国内货币政策引发不安情绪。

  综合外电3月6日报道,日本国债周一(6日)收盘走低,美国国债上周五(3日)走低、东京股市周一大涨以及交易人士对日本央行(Bank of Japan)货币政策所持有的谨慎心态
日渐加重对日本国债造成压力。

  主力三月10年期日本国债期货合约收盘较上周五跌0.22,至135.79。

  10年期日本国债现货收益率上涨2个基点,至1.635%。

  以下是格林威治时间06:00左右的报价:

  -------------------------------------------------------

  TFX 2006年12月 3个月期欧洲日圆99.405 -0.005

  SGX 2006年12月 3个月期欧洲日圆99.405 -0.005

  TSE 2006年3月10年期日本国债期货 135.79 -0.22

  SGX 2006年3月10年期日本国债期货 135.80 -0.22

  -------------------------------------------------------

  第277期票面利率为1.6%的10年期日本国债收益率为1.635%,较3日上涨2个基点。

  TFX指东京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SGX指新加坡交易所;TSE指东京

证券交易所。

  日本国债市场从一开盘便笼罩著看跌人气,因上周美国国债的抛售打击了投资者信心,且越来越多的市场人士猜测,日本央行(BOJ)将于周四结束已施行5年之久的超宽松货币政策。

  许多市场人士一直认为,日本央行将于本周调整货币政策。他们认为上周五发布的强劲核心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数据为日本央行在定于3月8-9日召开的会议上结束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提供了充分依据。

  日本1月份核心CPI较上年同期上升0.5%,为连续第三个月实现上升。日本央行曾表示,一旦核心CPI较上年同期变化稳定在“零”或以上水平,该行将结束现行货币政策。

  日本国债,特别是短期日本国债价格有所下滑。一家日本经纪行的债券分析师表示,由于市场正在消化有关日本央行可能于3月9日调整政策的预期,许多投资者不愿在央行会议之前或在了解到央行结束现行政策后将采取何种措施之前买进日本国债。

  该分析师称,市场人士认为,如果日本央行于本周调整货币政策,则意味著全球主要经济体均倾向于收紧货币政策,这也令日本国债承受压力。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 简称Fed)预计将于本月再次加息,欧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也暗示有可能进一步加息。

  交易员们表示,日本股市的强劲涨势也令日本国债承受压力。日经225指数周一收盘涨1.5%,至15901.16点。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Junichiro Koizumi)午后发表了态度鲜明的讲话,表示日本经济仍处于

通货紧缩状态。虽然对许多市场人士来说,他的讲话表明日本政府认为日本央行本周调整货币政策为时过早,但并未引起市场出现太大波动。

  瑞穗证券(Mizuho Securities)首席市场经济学家Yasunari Ueno表示,在结束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问题上,日本央行已处于两难境地。如果该行本周不调整货币政策,则将给市场留下明显屈从于政府压力的印象;但如果调整货币政策,则与日本首相发出的暗示直接冲突。

  Mitsubishi UFJ Securities的资深债市策略师Naomi Hasegawa表示,虽然市场预计日本央行将于本周结束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但即使该行不采取这一举措也不会导致市场出现混乱,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会预计日本央行将在定于4月10-11日召开的下一次会议上调整货币政策。

  (孙海琴 编辑)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世华财讯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若资料与原文有异,概以原文为准。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