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汇市信息 > 正文
 

日圆和人民币将引领亚洲货币升值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2日 13:26 世华财讯

  亚洲货币可能很快就会升值,如果这一广泛的市场预期成为现实,这将会进一步提高海外投资者在炙手可热的亚洲股市的回报率,也可能使得美国出口商品在价格方面更容易为亚洲消费者所接受。

  综合外电3月2日报道,从韩国到菲律宾,亚洲众多经济体的贸易顺差规模可观,经济增长迅速。在正常情况下,预计这将提高这些经济体货币的汇率。但亚洲地区的央行常常
入市干预,将本币汇率维持在低位,使出口商得以较低价格销售产品。

  然而,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这种干预态度可能正在发生转变。这些政府正在仿效日本和中国这两个亚洲最大经济体的做法。日本政府近来暗示,即将就朝着提高利率的方向迈出第一步。多年来,日本的利率一直徘徊在零水平附近。

  日圆兑美元汇率周一应声上扬,创下了1个月高点,周二继续走高。在亚洲周三交易时段中,日圆一度升至5周新高。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目前则以去年7月份中国政府调整汇率以来最快的步伐上升。一些交易员由此认为,在美国政府就

人民币汇率问题向中国增大压力之际,中国政府准备让人民币进一步升值,尽管升值将会逐步进行。美国政界人士认为中国人为地削弱人民币汇率,帮助中国出口商,但损害了美国出口商的利益,这种做法很不公平。

  分析人士表示,如果亚洲这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准备接受各自的本币升值,这可能将促使亚洲其他政府也让各自的货币升值。高盛(Goldman Sachs)货币分析师Jens Nordvig称,该地区普遍存在汇率被严重低估的现象,台湾、韩国和菲律宾货币兑美元汇率的低估程度高达14%至20%。

  亚洲货币去年走软,影响了美国投资者来自该地区股市和债市的回报。而如果亚洲货币升值,美国投资者兑换成美元的投资收益就会增加。亚洲货币走强还会使亚洲消费者在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同时发现美国商品的价格出现了下降。

  尽管如此,即便是看好亚洲的人士也承认会出现判断失误。比如,最近菲律宾、泰国和台湾面临的政局不稳就可能让人不安。如果国际投资者决定在亚洲股市连续3年强劲上扬后将资金撤离该地区,这也会对当地货币造成影响。此外,与分析师的预期相比,亚洲央行可能更加不愿意让本币升值。

  然而,在一些地方,货币已经开始升值。泰铢兑美元汇率今年以来上涨了4.8%,扭转了去年下跌5.2%的走势。印尼盾兑美元今年上涨7.1%,而去年下跌了5.6%,新台币和印度卢比也都扭转了去年的跌势。作为亚洲去年为数不多的升值货币之一,韩圆今年迄今为止上升了3.8%,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2.75%的涨幅。

  随着日本暗示将改变货币政策,交易员们纷纷结清日圆空头头寸。分析人士认为,日本贸易顺差规模庞大,经济也出现了复苏迹象,基本面支持日圆走强。他们还相信日本央行(Bank of Japan)能够容忍日圆从当前水平大幅升值,原因也自然包括日圆兑美元汇率去年下降了13.2%。

  中国方面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中国决策者们看起来也愿意让本币升值。中国政府去年7月份将人民币汇率上调2.1%,并表示将允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中间价上下0.3%的范围内波动。尽管

中国经济强劲增长、贸易顺差不断扩大,人民币汇率每月平均仅上升0.1%。

  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2月份上涨了0.3%,其中上周五上涨0.1%,创下数月以来最大的单日涨幅。人民币周三收盘再创新高。

  汇丰(HSBC)驻纽约的新兴市场外汇策略师Clyde Wardle表示,人民币最近升值反映出中国的汇率机制正在改善。中国政府目前允许外资银行之间直接进行人民币交易,而不必再通过中国政府进行。

  Wardle发觉韩国央行(Bank of Korea)的态度也出现了转变。他表示,韩国在政策方面对韩圆走强的容忍度提高,韩国经济看起来增长势头强劲,韩国政府希望刺激国内需求。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世华财讯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若资料与原文有异,概以原文为准。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