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汇市信息 > 正文
 

美国考虑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采取更强硬态度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0日 11:06 世华财讯

  不满于中国人民币升值之慢的美国总统布什政府正在发出信号,准备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对中国采取更强硬的态度。

  综合外电2月20日报道,美国考虑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采取更强硬的态度。去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飙升至2,020亿美元、超过了美国贸易逆差总额的四分之一。美国国会加大了对布什政府的施压,声称正是廉价的中国进口商品以及制造业纷纷转向中国,导致很多美国
人丢了工作。

  上周,美国贸易代表波特曼(Rob Portman)宣布将由一个工作组受理对中国非公平贸易做法的申诉。美国议员们称,中国刻意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使得中国出口商品的美元价格较低,而来自美国的进口商品价格较高。

  一直尽力避免与北京在

汇率问题上正面冲突的美国财政部正著手准备,可能会在4月份的常规报告中判定中国为“汇率操纵国”。美国财政部已就此类意向与华尔街投资者进行探讨,如果判定中国为“汇率操纵国”,需要美国与中国就这个问题展开正式会谈。

  这一切都发生在今年4月中国主席胡锦涛将访问美国之前。此次访问将有助于布什政府在一些问题上赢得北京的让步,因为北京定然希望胡锦涛的访问能尽可能的顺利。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新任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上周在国会作证时竭力安抚了一些人对于“如果与北京进行正面贸易冲突,可能出现中国决定抛售手中海量美国国债的巨大风险”的担忧。如果中国抛售美国国债,可能迫使美国利率上升,增加消费者和企业贷款成本。伯南克表示,美国资本市场“足够大,流动性也很好,如果出现此类变故,其影响可能是暂时的,也是可控制的。”

  但当被问到一项仍在审议中的“如果北京未能进一步采取措施升值人民币,就对中国进口商品统一征收27.5%的关税税率”的议案,伯南克建议需谨慎考虑。“打破我们在贸易自由化方面取得的一些进步,并不是个好主意,”他说。

  此外,伯南克也明确表示,他认为解决美国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没有速效之道,可能需要10年的时间才能将这两个数据降至更可持续的水平。

  美国财政部官员原本希望能避免与北京正面冲突,认为美国国会威胁采取保护主义举措或许已足以让北京加快

人民币升值的步伐。北京声称需要时间建立更成熟的交易系统以及扩大内需、以降低经济对出口的依赖,对于这些说法美国政府也都表示了认同。

  但美国财政部没有看到什么进展能让其继续耐心下去。在去年7月人民币兑美元升值2.1%后,迄今人民币的升值幅度不足1%。上周五,美元兑人民币收于人民币8.048元。

  但在布什政府竭力反对保护主义议案时,它必须仔细权衡任何可能引起北京激烈反应的举措,不清楚美国财政部是否会迈出认定中国为汇率操纵国这一步。

  华尔街在汇率问题上代表了一类意见。如果贸易战切断了中国商品供应,沃尔玛(Wal-Mart Stores Inc.)等零售商将遭遇严重危机。贸易摩擦也可能让许多美国跨国公司受创,因为庞大的中国市场对他们而言是最具吸引力的投资机会之一。

  迫使中国人民币升值是否就能让美国制造业岗位回归国内,这一点也不清楚。在中国,工厂通常每周工作6天,工人月收入不到100美元,工厂提供寝室住宿。

  许多经济学家称,如果国会抑制中国商品进口,低端制造就会转移至墨西哥、越南等国,此举对美国贸易逆差的净效应并不明显。

  不过,人民币升值还是符合中国降低经济对出口依赖度的战略目标。因此,虽然中国领导人仍坚称将以自己的步伐推进

汇率改革,他们已为可能调整改革速度做好了准备。

  除了说服和提供技术支持,伯南克没有提供什么能敦促中国汇率改革的其他办法。

  也是在上周,美国财政部长斯诺(John Snow)表示,美国对中国去年第一次重估人民币币值以来的进展不满意。“现在是有更多行动的时候了,”他告诉Bloomberg电视称,“我们将告诉他们要恪守承诺。”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世华财讯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若资料与原文有异,概以原文为准。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